天台宗纲要目次

天台宗纲要目次

ID:19284136

大小:589.50 KB

页数:251页

时间:2018-09-28

天台宗纲要目次_第1页
天台宗纲要目次_第2页
天台宗纲要目次_第3页
天台宗纲要目次_第4页
天台宗纲要目次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台宗纲要目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靜權大師 述天台宗綱要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天台宗綱要 目次前言15壹、藏教21(一)立名的意義21(二)藏教的根性22(三)藏教的道理23甲、生滅四諦23乙、思議生滅十二因緣34丙、事六度行39丁、實有二諦43(四)藏教的因果44(五)六即45天台宗綱要 前言19一、理即53二、名字即54三、觀行即54(1)五停心541、多貪眾生不淨觀552、多瞋眾生慈悲觀563、多散眾生數息觀574、愚癡眾生因緣觀585、多障眾生念佛觀58(2)別相念59(3)總相念59四、相似即60(1)煖位60天台宗綱要 前言19(2)頂位61(3)忍位61(4)世第一位66五、分證即67(1)須

2、陀洹果69(2)斯陀含果70(3)阿那含果70六、究竟即71(1)小乘阿羅漢果71(2)中乘辟支佛果76(3)大乘佛果77(六)十乘觀法81第一、觀正因緣境87天台宗綱要 前言19第二、真正發心89第三、善巧安心止觀90第四、破法徧91第五、識通塞91第六、道品調適91第七、對治助開92第八、知位次92第九、能安忍92第十、離法愛93貳、通教94(一)立名的意義94(二)通教的根性96(三)通教的道理97天台宗綱要 前言19甲、無生四諦97乙、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99丙、理六度行100丁、幻有、空二諦100戊、通含別二諦101己、通含圓二諦102庚、別入通三諦102辛、圓入通三諦

3、103(四)通教的因果105(五)六即107一、理即109二、名字即110三、觀行即110天台宗綱要 前言19四、相似即111五、分證即111六、究竟即115(六)十乘觀法116第一、觀境116第二、真正發心118第三、善巧安心止觀119第四、破法徧119第五、識通塞120第六、道品調適121第七、對治助開121第八、知位次121第九、能安忍123天台宗綱要 前言19第十、離法愛123參、別教125(一)立名的意義125(二)別教的根性128(三)別教的道理129甲、無量四諦129乙、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130丙、不思議六度、十度132丁、顯中二諦133戊、圓入別二諦134己、

4、別三諦134庚、圓入別三諦135(四)別教的因果137天台宗綱要 前言19(五)六即138一、理即140二、名字即141三、觀行即141四、相似即142(1)十住位142(2)十行位144(3)十回向位146五、分證即147(1)十地位147(2)等覺位150六、究竟即151(六)十乘觀法152天台宗綱要 前言19第一、觀境152第二、真正發心153第三、善巧安心止觀154第四、破法徧155第五、識通塞155第六、道品調適156第七、對治助開156第八、知位次156第九、能安忍157第十、離法愛157肆、圓教159(一)立名的意義159(二)圓教的根性165天台宗綱要 前言19

5、(三)圓教的道埋172甲、無作四諦172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174丙、稱性六度、十度175丁、不思議二諦176戊、圓妙三諦177(四)圓教的因果182(五)六即189一、理即193二、名字即194三、觀行即195(1)隨喜品196(2)讀誦品197天台宗綱要 前言19(3)說法品198(4)兼行六度品199(5)正行六度品200四、相似即201五、分證即202六、究竟即204(六)十乘觀法206第一、觀不思議境207第二、真正發菩提心213第三、善巧安心止觀215第四、破法徧218︵1︶從假入空破2191、見假219天台宗綱要 前言192、思假223︵2︶從空入假破225︵

6、3︶兩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破229第五、識通塞232第六、道品調適234第七、對治助開237第八、知位次239第九、能安忍243第十、離法愛243結論244天台宗綱要 前言19天台宗綱要靜權大師 述前言當漢武帝時,佛法已和我國開始發生了關係。據魏書記載:「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毗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金人就是佛像。當時佛法雖未傳入中國內地,而北方的匈奴,却先已照耀著佛教的光輝。其後,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這時,我國已知有佛法。漢哀

7、帝時,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即天台宗綱要 前言19佛經),這時,佛經開始傳播到中國。後來漢明帝夜夢金人,項有白光,飛行殿庭,明日,問於群臣,傅毅以佛對,漢明帝於是就派蔡愔、秦憲到印度求佛法,蔡愔等到月氏國,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遂與東還,愔等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佛像,於是中國始有三寶。從此以後,印度梵僧東來傳教,中國僧人西往求法,譯經的事業,也一天天的興盛起來了。到了南北朝末年,單是北魏方面,就有寺廟三萬餘所,僧尼二百餘萬人。譯出的佛經,有四百一十部,合一千九百十九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