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的本义

常用词的本义

ID:19312635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2

常用词的本义_第1页
常用词的本义_第2页
常用词的本义_第3页
常用词的本义_第4页
常用词的本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用词的本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常用词复习1、卜: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烧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卜”是象形字,象灼烧龟甲、兽骨后的裂纹。《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郑玄笺:“稽疑之法,必契灼龟而占之。”2、亡:逃跑、逃亡。《说文解字·亡部》:“亡,逃也。”清段玉裁注:“亡之本义为逃。”《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3、干:盾牌。《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干”在甲骨文、金文中是象形字,象有枝杈的木棒。4、之:到……去。《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甲骨文“之”是会意字,从止从

2、一,“止”象足的形状,“一”代表地方。5、子:幼儿。《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其中的“子”是幼儿,“男子”相当于男孩;“女子”相当于“女孩”。甲骨文“子”是象形字,象婴儿的形状。6、元:人的头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甲骨文“元”是象形字,属于烘托显物的象形字,上部的“·”或“二”象人头,下面的人形是头所附着的主体。7、木:树木。《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甲骨文“木”是象形字,象树的形状。8、夫:成年男子汉的通称。《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甲骨文“夫”是象

3、形字,象头戴簪的人的形状。9、日:太阳。《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甲骨文、金文“日”是象形字,象太阳的形状。10、止:足、脚。后作“趾”。《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玄注:“止,足也。”甲骨文“止”是象形字,象脚的形状。11、月:月亮。《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甲骨文、金文“月”是象形字,象月亮的形状。12、及:追赶上。《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及”字是会意字,从人从又,“又”代表手。13、户:单扇的门。《玉篇·户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诗·小雅·斯干》

4、:“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甲骨文“户”是象形字,象一扇门的形状。14、引: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躍如也。”朱熹集注:“引,引弓也。”15、甘:美味。《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甘”是指事字,口中含着食物的形象。16、去:离开。《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去齐。”17、布:麻、葛等织物。《说文解字·巾部》:“布,枲织也。”段玉裁注:“古者无今之木绵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18、末:树梢。《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梢。”甲骨文“末”是指事字

5、,字形在“木”的顶端部分加一个标识符号来指明它的所在。19、本:树干。《左传·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甲骨文“本”是指事字,字形在“木”的中间代表树干的部分加一个标识符号来指明它的所在。20、功:工作,包括农事、劳役、文事、武事等。《诗·豳风·七月》:“载缵武功。”21、史:国君身边星历、卜筮、记事的人员。《周礼·春官·占人》:“(凡卜筮)史占墨,卜人占坼。”22、他:旁指代词,别的、其他的。《尚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23、冬:最后、终了,后作“终”。甲骨文、金文中的“冬”都是最后、终了义。24、

6、生:长出、生长。《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25、玄:黑中带赤。《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毛亨传:“玄,黑而有赤也。”26、立:站着。《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甲骨文“立”是会意字,表示人站立在地上。27、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诗·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自公召之。”28、皮:剥取(皮)。《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战国策·韩策二》:“因自皮面抉眼。”鲍彪注:“去面之皮。”29、再:两次,第二次。《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0、存:问候、省视。《说

7、文·子部》:“存,恤问也。”《周礼·秋官·大行人》:“岁徧存,三岁徧頫,五岁徧省。”郑玄注:“存、頫、省者,王使臣于诸侯之礼,所谓间问也。”31、在:存在。《说文·土部》:“在,存也。”《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32、至: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甲骨文“至”是会意字,象矢飞到地面之形。33、列:分开、分裂。后作“裂”。《说文》:“列,分解也。”《荀子·哀公问》:“两骖列两服入厩。”杨倞注:“‘列’与‘裂’同。”34、戎:兵器。《说文》:“戎,兵也。”《礼记·月令

8、》:“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甲骨文、金文的“戎”从戈从十,是会意字,“十”就是甲骨文、金文中的“甲”,戈、甲都是兵器。35、臣:战俘。《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