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

ID:19348500

大小:6.06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10-01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_第1页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_第2页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_第3页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_第4页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滠水一桥总结报告1工程概况滠水一桥主桥采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布置为30+50+50+30=160m,采用R=5000米的竖曲线。城关侧一桥为(3+4+4)×2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空心板+1×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3×3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鲁台侧引桥为3×3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总长600m。跨河段:0.25m(栏杆)+2.25m(人行道)+19m(行车道)+2.25m(人行道)+0.25m(栏杆),全宽24m;城关引桥段:0.5m(栏杆)+19m(行车道)+0.5m(栏杆),全宽20m。(照片)2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国内外发展状

2、况及优缺点2.1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国内外发展状况为了解决城市桥梁建设速度问题,并保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出现了“先简支后连续”施工法,由此形成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结构体系。国内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该类结构体系桥梁,90年代以后广为采用[5~6]。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先简支后连续梁桥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第十街的人行天桥及第V号街天桥。国内外对这种桥梁结构体系的理论、试验研究有以下几个阶段[7~10]: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以波特兰混凝土协会(简称PCA)为代表。他们对预制梁通过现浇桥面板和连续横隔板连续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考虑不同的钢筋连接方式。20世纪7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了将钢绞线

3、延伸到连接横隔板内部以形成正弯矩连接的可行性,并进行了三种钢绞线配置的足尺模型试验。20世纪80年代,美国施工技术试验室(简称为CTL)对此类先简支后连续梁桥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开发了程序(BridgeRM)以预测与时间相关的限制矩。39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学者Rabbad和Aswad回顾了在田纳西州和其它地方采用的连续横隔板的一些标准细节(在PCA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AlanR.Phipps和Q.DSpruilJr.(1990年)强调了后连续施工方法的特点。胡崇武(1992年)在综合考虑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特点的基础上,以5跨30m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的实际设计计算为例进行了探讨。2

4、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印第安纳州交通部在普渡大学发起了一项研究,以评定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桥的限制矩,并进行了6座两跨连续梁桥的试验。MaherK.Tadros(1995年)介绍了美国的NU型后连续新技术;刘中林等(1996年)初步分析了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温度在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上引起的次内力。90年代后期,英国的Clark和Sugie等人研究了预制梁的正、负弯矩连接。RobertJ.Peterman和JulioA.Ramirez(1998年)分析研究了全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强度和特性后,提出了全高度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板桥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而产生的附加弯矩的计算方法。国内在20世纪90年

5、代出现了许多原型桥工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福州大学率先进行了室内模型梁试验,详细分析了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曹俊伟、谢琪等(1997年-2000年)对国内几个主要的原型桥工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探讨了它们的设计特色、工艺特点、连接方式以及施工中的重要问题等,为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2000年以后,A.R.Mari和J.Montaner(2000年)详细探讨了一种新型的预制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该种典型的桥梁包括“U”形截面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和通过端部横隔板实现混凝士桥面板后连续的预应力连接,现浇的上部预应力混凝土板提供了桥梁的纵向连续并和侧

6、板一起组成了箱形截面。S.I.M.R.Lopes和J.Harrop(2001年)进行了6根两跨连续预应力组合梁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中支座处截面的弯矩和转角的关系。Hyo-GyoungKwak、Young-JaeSeo(2002年)研究分析了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梁在中支座处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开裂控制问题。以上几个阶段的研究大都从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方法、工艺角度进行的。对接缝材料的研究少有相关研究报道,现有资料显示:湿接缝采用高强微膨胀混凝土浇注[11~13]。还有一些试验研究结合实际工程[14~17],利用合成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增韧阻裂、提高混凝土的抗冲击、抗渗、抗

7、冻性能,把聚丙烯、聚丙烯腈等合成纤维混凝土运用在桥面的铺装层和伸缩缝处。而39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在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材料领域进行过许多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工作[18~29]。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层布式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层布式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研究;层布式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疲劳特性及疲劳方程;层布式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渗透性及孔隙率的试验研究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