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ID:19375777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1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代儒学》教学设计课题汉代儒学课型新课学习教学目的【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该思想的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分析儒学兴起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

2、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儒学在汉代兴起及其发展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教学环节说明备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

3、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开课就让学生抓住线索,符合历史学科的学习要“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要求。6课程讲授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

4、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1、总结: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简述“焚书坑儒”。 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②坑儒:警告文化人课堂探究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

5、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董仲舒介绍。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指导学生看书解决问

6、题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6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思想: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

7、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教师介绍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1、分析总结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⑶个人发

8、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另一种:⑴儒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根本原因)⑵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有为而治)2、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