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ID:19383250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7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_第1页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_第2页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_第3页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_第4页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hemorrhagicfever,MHF)是由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由于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马尔堡出血热又被称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热。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体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病毒颗粒直径为80nm,长度7

2、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包膜。病毒基因组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马尔堡病毒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该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繁殖,包括Vero细胞、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等。马尔堡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次氯酸、酚类、脂溶剂、β-丙内酯等均可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迄今为止,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非洲的野生灵长类动物,近来

3、发现非洲的一些蝙蝠和马尔堡病毒密切相关。受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许多灵长类动物都可感染马尔堡病毒,在实验室中许多鼠类也可以被感染。人类在偶然情况下被感染后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人。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可持续整个发热期。病毒可广泛分布于患者的各脏器、血液、尿液和一些分泌物中,并因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播。有研究表明,从恢复期病人病后第80天的眼房水和精液中,仍可分离出病

4、毒。2.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通过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带毒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引起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2)气溶胶传播: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3)注射途径: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4)性传播:曾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及病人尸

5、体的人员,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曾在饲养非洲绿猴和黑猩猩的工作人员体内测出病毒抗体,但这些人员未曾发病,说明可能存在隐性感染者;1985-1987年在加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等几个中部非洲国家对人群随机抽取血液进行检测,发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9%。4.流行情况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至今只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如刚果、安哥拉等地,此外,在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苏丹和扎伊尔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血清学调查表明,近50%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猴、大猩猩

6、和黑猩猩有抗马尔堡病毒抗体。说明非洲可能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疫源地。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共发生过三次马尔堡出血热的流行。第一次为1967年的欧洲,当时在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接触一批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后,同时出现严重出血热症状,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从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并根据发现地点命名为马尔堡病毒,其所致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第二次流行为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共造成149人感染,123人死亡。第三次流行为2004年10月至2005年4

7、月,安哥拉的威热省共报告了231例病例,其中210例死亡,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暴发,病死率高达91%,且是第一次发生在城市环境。(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3-9天,较长的可超过2周。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病程为14-16天,死亡患者多于发病后第6-9天死亡。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肝、肾功能衰竭和出血性休克。主要临床症状有:1.发热及毒血症症状:起病急,发热,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3-4天后体温下降,但有些病人可于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

8、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2.消化系统表现:发病后第2-3天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1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3.出血:发病后第4-6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