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

ID:19399317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1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_第1页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_第2页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_第3页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_第4页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作者:李立宏赵旭辉陈立锋【关键词】旋毛虫感染性旋毛虫第一期幼虫在动物体内的适宜寄生部位为横纹肌,但在不同宿主,幼虫在肌组织中的分布有差异。研究旋毛虫幼虫在肌组织中的分布有重要价值,可为肌组织活检(或尸检)寻找合适的取材部位;在肉品卫生检疫中,检查动物有无旋毛虫病或做旋毛虫病保虫宿主的自然感染调查时,可以选择荷虫密度最高的肌肉,以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也可用于比较不同种旋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有无差异。人们已经研究过旋毛虫肌幼虫在一些动物及人体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1]。进几年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又做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予以综述。1草食动物草食动物的

2、草食性不是绝对的,当其营养缺乏或处于饥饿状态时,是能随草料进食一些肉类的,甚至能主动摄食肉类[1]。在欧洲,感染旋毛虫的马肉已成为人体旋毛虫病的重要感染来源。Pozio等[2]详细检查了1头自然感染旋毛虫(Trichinellaspirslis,T1)马体内肌幼虫分布,检查了13个部位肌组织。结果头部最多,其次是颈部;含幼虫密度最多的3种肌肉依次是上颌骨提肌、舌骨肌、颊肌,其他依次是舌、颞肌、咬肌、翼肌、头斜肌等,而通常在诊断时选用的舌肌、咬肌和膈肌分别排在第4、第6和第13位。这个发现可解释为什么过去常规检查马的膈肌时多为阴性。此后,Pozio等[3]又进一步检查了3头自然感染T1马,结果同

3、样头部是感染最重部位,荷虫密度最多的肌肉是舌肌、上颌骨提肌、颊肌,其次咬肌荷虫较多,其他多种部位荷虫密度则较低。膈肌感染程度排在第6到15位。作者认为用于诊断猪是否感染旋毛虫的膈肌脚不宜再用于检查马,马应检测头部肌肉,特别是颊肌和舌肌。Kapel等[4]用不同基因型旋毛虫感染马,在用T1、布氏旋毛虫(Trichinellabritovi,T3)和伪旋毛虫(Trichinellapseudospiralis,T4)感染的马,适宜位置是舌肌、咬肌和膈肌。Smith等[5]用旋毛虫T1感染牛,检查了6种肌肉,幼虫分布最多的依次是咬肌、舌肌和膈肌。Reina等[6]用旋毛虫T1感染小山羊,观察到舌肌荷

4、虫密度最高,顺次是咬肌、膈肌、屈肌和伸肌、肋间肌和心肌等。最近,有研究[7]用旋毛虫感染小山羊,检查了8种肌肉,观察到荷虫密度最高的顺次为咬肌、舌肌和膈肌,在颈夹肌、前腿肌、背最长肌和肋间肌荷虫密度中等,在心肌中最低。Theodoropoulos等[8]实验观察了不同种旋毛虫对绵羊的感染力和在肌肉的分布。结果感染旋毛虫T1绵羊的肌幼虫数目多。在中、高密度幼虫感染的绵羊,旋毛虫T1幼虫的适宜部位是咬肌、舌肌和膈肌,旋毛虫T4感染羊的适宜部位是咬肌和颈肌;在低度感染的绵羊,幼虫的适宜部位只有膈肌。6Henriksen[9]观察到感染旋毛虫兔的耳肌群、颌肌群、眼肌群、舌肌和膈肌感染较重。易薇明[10

5、]用旋毛虫感染兔,从膈、头、胸、腹、背、前后腿取材,在膈肌中虫体密度最大,虫体密度较少的是胸、前后腿、头、腹、背部(作者未列出肌肉的具体名称)。李立宏等[11]观察到旋毛虫幼虫在实验感染兔的舌肌和咬肌荷虫密度最高,顺次为膈肌、肱三头肌、肩胛肌、肱二头肌、腓肠肌、胸大肌、肋间肌及腰肌,在心肌中未见幼虫。2肉食动物刘长军等[12]研究了自然感染犬旋毛虫幼虫的分布,结果腓肠肌幼虫密度最高,咬肌、舌肌次之,含量较少的依次是肋间肌、腰肌、膈肌、后腿肌、前腿肌,心肌中未见幼虫。Mikkonen等[13]用两种旋毛虫[T1和乡土旋毛虫(Trichinellanativa,T2)]感染6只貉,检查了13种肌肉

6、(或肌群),结果所有被感染动物尺侧腕屈肌的幼虫数最高,舌肌和眼部肌群也有较高的感染量,其他含量较少的部位依次是腓肠肌、咬肌、膈肌、肱三头肌、股外侧肌等,故建议了解貉有无感染旋毛虫应检查尺侧腕屈肌和舌肌。Kapel等[14]用旋毛虫T1感染北极狐和银狐,检测的18种肌肉中含虫密度较高的是眼部直肌或斜肌、前腿屈肌和伸肌、腓肠肌、舌固有肌和膈肌腰部及肋部。了解在自然条件下并且感染量比较低的情况下感染的适宜部位有重要现实意义,可提高检疫敏感性。为此,Kapel等[15]检查了16只自然感染旋毛虫T2的北极狐,每只检查18处肌肉,较高密度见于眼部肌群(直肌或斜肌)、腿部肌肉(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7、股直肌、尺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和腰部肌肉(腰小肌)。Kapel等[14,15]研究证实,旋毛虫T1和T2在狐的适宜部位主要是眼部肌群和腿部肌群,调查野生狐应先检查腿部肌群。Kudo等[16]首次在日本报告1只红狐自然感染旋毛虫(未鉴定种别),臀部肌肉的虫体密度最高,其次是喉部肌群;虫体密度较少的是胸部肌肉(如肋间肌)、食管部肌肉、前腿及后腿肌肉等,颈肌含量更低,而常用检查部位膈肌和舌肌密度最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