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

ID:19444270

大小:19.7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2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_第1页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_第2页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_第3页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_第4页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L-XX-751)的支持。  摘要: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是表现、传选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汉语言古典诗文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本文对其中“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矛盾统一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试图探讨其内在的整体性和悟性哲学思维的动因。  关键词:汉语言 古典诗文 “诗言志” “言不尽意”  作者简介:白丽(1981—),女,汉族,河南林州人,河南师

2、范大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称呼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是相关研究者不言自明的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视为表现、传达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文创作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即主要在“言以达意”的关系层面上展开。  回顾上个世纪近代汉语言的诗学范式,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特别是西方现代诗学)、现代诗学观念是其必要的构建要素,三者之间时而冲撞与协调,时而呈现张力与合力的状态,但其基本立足点与生长点

3、却是“诗言志”,其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古代汉语言诗学中意境理念的营造。“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这一观点对于汉语诗歌理论及创作具有极大影响:诗可言志,志欲尽言,言不尽意。  在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歌的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可以说,汉语言古典诗学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除了比较浅显的“诗可言志,志欲尽言”的表述外,“言不尽意”这一普通语言的表达困境针对汉语言古典诗学同样具有理论普适性。    二、功能价值论    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概述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具体到汉语言古典诗学,其功

4、能价值主要就是体现“诗言志”,如果撇开儒家诗学的政治传统,直接面对“诗言志”本身,尤其是歧义丛生的“志”,这寥寥数字的确耐人寻味:志即道也。有些作者不言而言,但也存在言而不尽的现象,更有甚者是言而不近。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即是前者,倡导“理学”的宋诗则是后者。有些学者针对此种现象评论,在本真诗之言的运作中不是人独语自说,而是言说人答,人答归属言说。  汉语言古典诗学作者正是通过言语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语言的表达功能,进而试图克服“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则相对“诗言志”标示的是对原有形式有限性的超越。这些诗歌言语形式的超越性则使诗歌语言的表达功

5、能也获得了超越性,理论上似乎“象外之象”可以使得诗的“意”达到“无穷”的境界。    三、究因“言不尽意”的必然性    语言是思维最直接的表现。学界对汉语和英语表达上的显著区别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即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言古典诗文“言不尽意”的必然性,同时也反映出英汉民族之间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照于英语民族重分析重理性的思维方式,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则明显突出了整体性和悟性,这一点清人刘开在《拟古诗序》中有相关的表述:“唯其长言之也,而其意始尽;唯其嗟叹之也,故其意始无尽”。  更进一步来说,儒释道三教对汉民族“言不尽意”的思维方式影响

6、巨大,三教都重视思维的整体性与悟性。从语言本体论角度看来,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言可近意并不意味着言可尽意。虽然人类最早的文字形态都是描摹实物的象形文字,但自从分野以后,古汉语在更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一种非表音的表意性文字,而不像英语或法语等语言那样是一种表音文字。因此,汉语言诗文重含蓄、强调意在言外,是汉语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审美文化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汉语民族的哲学思维、语言特点及诗学传统诸因素分不开。    四、“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和谐统一    查阅汉语言古典诗文的相关文

7、学评论,写景宜显喜直露、写意宜隐贵含蓄是大家的公认法则。写景和写意即使是并列行文,也是分属宾主关系。比如“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的说法,传统的古典诗文美学中,直露自然得让位于含蓄,使得“诗言志”与“言不尽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隋语也。”我们还可以看到屈原的“香草美人”的喻体形象,大部分都是别有深意的寄托。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所追求的也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言不尽意的效果。朱光潜先生在其第一篇美学论文中就把汉语言古典诗词中意境这一典型特征恰到好处地概括为“无言之美”,并指出:“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

8、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