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义(精简版)2

哲学讲义(精简版)2

ID:19471367

大小:120.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02

哲学讲义(精简版)2_第1页
哲学讲义(精简版)2_第2页
哲学讲义(精简版)2_第3页
哲学讲义(精简版)2_第4页
哲学讲义(精简版)2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讲义(精简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哲学讲义第一讲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本体论是讨论世界本原和本质问题的范畴。二、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哲学本体论,提出了不同的对宇宙本原和本质的描述和论证。不论其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观点,都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发育特征。不仅唯物主义本体论与其他民族不同,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也同样与其他民族有差异。在反映民族思维共性方面,二者并不是毫不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共同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侧面和方式不同而已。1、道、气无形而有物道的本体论可以作唯物的分析。有神秘性却相当深刻,其思维的抽象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有物混成”“可以为天下母”“道

2、之为物”这些词标志道是有物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并非空无,而是指道无名、无形、无为,而非无物。庄子说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可以作为道的说明。“万物以形相生,”这是具体物,而整个世界的本原、本质则不该是某种有形之物。这种思维从水平上已超出了某种具体物象的限制,真正接触到了事物的本质。任何有形的具体物,皆可找到有形的具体前身,但是总括万有,则不是一物或几个具体物所能说明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无名、无形、无为的道作为最终的说明,这几乎就是“物质”的同义语了。41元气论明确否定了空无生有

3、的唯心论,也提出了元气有形无形的关系。聚则有形,散则无形,元气只有聚散而无生灭,元气运动才化生了万物。“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禀不一”才有万物差异。元气论明确是以实有物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本质的,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元气论显然要比五行、水地论概括程度高。但气仍为人们所感知的具体物。风云雾霭的形象仍限制人们的思维。在思考具体事物时仍要联想到具体形象,这与纯概念思维还是有差异的。在抽象程度上,显然不如“道”、“无”的水平。道、气虽然有物,但这一物却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且没有间断性,而是连续一贯的。不论道还是气,既然无形无限,便无法引导人们进一步深入道或气的内部去探究

4、。因为道和气都是万物的本原和本质,而认识任何具体事物都以索求其本质、本原为最高目标。这一目标未达到时,很多具体问题就无法得到彻底的认识和彻底解决。唯物的,抽象程度高,但连续一贯没有内部结构分析,不能彻底认识限制了深入分析。2、心、理无物而有事心的本体论,孟子断言“万物皆备于我”所以倡导“尽心、知性、知天”。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则明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而佛教之心更是有生万法之能。“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之系在一念之心”。这种本体论都是从现实之事的分析论证得出来的。何以“心”能成为万物的本质和本原?他们是据事

5、而论的。王守仁曾提出三个问题,是很有征服力的理论问题。如:“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鬼是不存在的,怕鬼这一现象,其理显然不在物,而在心。再如:“孝之理其果在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倘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邃无孝之理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41人知孝,而孝之理不随亲没而消失,可证明孝之理根于心。又如:“一念善而善人矣,一念恶而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人有善恶,善恶不同的原因不在物而在一念之间。可见善恶之念必根于人心而不可责之于物。王守仁的就事论理虽错误但并不简单,由此引申出修心养性的道

6、德要求。再看理的论证过程。万物之殊何以然呢?必有其依据,这就是理。理是万物之“所以然者”与“所当然者”。所以说,“唯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因此,决定万物所然者,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这一理虽物消而不灭。“惟有此理,固当有此事。如人入于水则死,而鱼生于水。此皆天然合当如此底道理。”朱熹论理的先在永恒性目的也在于教育人们明人伦之理的天然合理性。再看佛教对心的本体的论证。它不是从认识论出发,而是从人生观出发的。人生皆苦是佛教的人生观,要离苦得乐,就要把世界看空,所谓看破红尘。世界为什么空呢?针对同一事件,不同心境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事虽一件,但是体验感受不一。这种

7、差异由何产生呢?既然事件同一,不可以作为原因,那么原因就只有心了。心体不同才有不同感受,而万物又可以看作是假象、幻象,此即心生万法。3、天命无着而有情中国哲学在探讨事物时,不重纯客观的物理,而重视主客观交融的情理。尤其儒家更是如此。强调情景合一是中国美学的传统,也是中国哲学的普遍特征。天命观认为,天命鬼神决定一切,这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天命观的思想内容中除了认识论因素、阶级因素外,还有中国特殊的人情因素。41所以在描述天命的作用时,体现了浓重的人情味。天有赏善罚恶之能,命有支配命运之功。在赏善罚恶和支配命运时,都是按照人情意愿进行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