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ID:19516794

大小:2.71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03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_第1页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_第2页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_第3页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_第4页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一、调节二、辐辏(集合)三、隐斜四、调节与辐辏的关系五、双眼视异常的基本类型六、不等像一调节眼的调节概念机制应用生理性调节物理性调节调节的测定(一)调节的概念调节(Accommodation)为调整眼的屈光力以看清外物调节示意图调节示意图(二)调节的机制参与调节的组织睫状体(ciliarybody)悬韧带(zonulefibers)晶状体(lens)Helmholtz认为:弹性学说调节过程中,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圆环直径减小,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形成球形Tscherning认为:晶体调节时前表

2、面并不是形成球形而是变成双曲面形状Ficham尸检观察囊膜:前后极处较薄,周边较厚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睫状体悬韧带晶状体睫状体调节的机制(三)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物理性的调节,纯粹是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它以屈光度来测量,使眼的集光力量增加1.0,称之为付出了10D的调节。生理性调节的程度,用“肌度”来表示。1肌度,即晶状体的屈光力量增加10D的肌肉收缩力。(四)调节相关概念调节远点:(Farpoint)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调节近点:(nearpoint)当眼在动用最大的调节力时,所能看清

3、楚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调节范围:(rangeofaccommodation)调节远点与近点间距离,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调节幅度:眼在完全休息时注视远点与使用最大屈光力注视近点,这两种情况下,屈光力的差别,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即为调节幅度。若以r代表远点(m),R代表远点屈光力,p代表近点(m),P代表注视近点屈光力,a代表调节范围,A代表调节幅度调节幅度=1/p-1/r调节需求:处于特定距离的外物令眼看清他所需的调节量,为调节需求。测量:为眼主点至外物距离(以米为单位)之倒数,但临床以眼镜平面为起点算起,其单位

4、为屈光度D.眼镜对调节需求的影响近视者调节需求减小,远视者增大(五)调节分类张力性调节:人眼处于休息状态时的调节力,约为1.0D。辐辏性调节近感知调节像模糊性调节(六)调节时的联动现象调节、集合、瞳孔缩小在看近处物体时是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的,因而称为近反射的三联运动二、聚散(convergence)概念调整两眼视线夹角对准外物,以达双眼单视,获得最佳立体视。CCFFBA分类张力性聚散调节性聚散近感知性聚散融像性聚散(视差性聚散)张力性聚散眺望无限远处时,即不做任何有限距离注视单由眼外肌(主要内直肌)的肌张力维持眼位的集

5、合成分张力性聚散大可至内隐斜,不足可至外隐斜融像性聚散(fusionalconvergence):调整调节两眼球的位置和视轴的角度,使物象保持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区(黄斑中心凹处)的集合成分,称为~可分为:正聚散(阳性融合性聚散)负聚散(阴性融合性聚散)调节性聚散(accommodativeconvergence)注视有限距离目标时,与所使用的调节伴随而来的集合成分,称为~近感性聚散(proximalconvergence):又称接近性聚散或精神性聚散,是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除调节引起集合外,还有一小部分由心理因素感觉目

6、标距离较近所引起的集合,称为~正常为+2~+3度(一)相关概念集合远点:当注视远处物体时,不用集合作用,固当集合作用完全静止时,物体所在的点称为集合远点。集合近点:当集合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物体再近时一眼放弃集合而突然转向外侧,形成复视,此时物体所在的点称为集合近点。(二)辐辏需求及表示方法辐辏需求:令双眼单视所需的辐辏量表示法:米角:集合程度的强弱以米角(Ma)表示,两眼转动中心连线与外物距离倒数R棱镜度:三棱镜度的定义为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移位1厘米,称为一个三棱镜度,以1Δ表示。为瞳距/外物

7、距离棱镜度与米角的关系:1MA=3Δ圆周度:在几何学上普遍应用的表示角度大小的单位。10=1.75Δ隐斜概念:在无融像需求时,两眼视线不对准视标的眼位。分类:分离性隐斜、相联性隐斜分离性隐斜:无融像状态下所测得的向量排除方法复像和分离方法变形方法非融像或独立视标相联性隐斜双眼融像状态下测出消除注视视差所需棱镜度调节与辐辏的关系(AC/A与CA/C))AC/A:为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convergenceAC)与引起该调节性集合的调节(accommodativeA)之比,即为AC/A.单位:△/D正常值

8、:3~5△/D.平均4/1即1D调节引起3Δ~5Δ辐辏的意思.CA/C:辐辏性调节量与辐辏量之比正常值:平均1/12刺激性AC/A与反应性AC/A刺激性AC/A:调节性辐辏量/调节刺激反应性AC/A:调节性辐辏量/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刺激性AC/A:计算性AC/AAC/A=集合需求-远距隐斜+近距离隐斜/调节刺激集合需求:近距离调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