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

ID:19583032

大小:18.6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3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1页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2页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3页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4页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5页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6页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_第7页
资源描述:

《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元时期的乐器声学浅析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发展。当时的乐器发展迅速,这推动了人们对乐器声学的进一步研究。  一、弦乐器的声学原理  弦乐器中,弦的振动频率会随着一些相关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弦的长度、张力、弦线的密度,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数值有所改变,弦的振动频率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音高的改变。宋代何薳《春渚纪闻》中记载:“缓其商弦,与宫同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如果把商弦适当松动,它的音高就会降低至与宫音相同的高度,这说明音高与弦的张力成正比。想要得到一个新的音高,在只改变弦的张力,而不改变弦的长短和密度的情况下就可以做

2、到,这说明弦的振动频率与乐音的音高有直接联系,这也是古人常用的调弦法之一。  同样,在弦长、张力不变时,变化弦的密度,也可以改变音高。宋代沈括的《补笔谈》中记载“琴中宫、商、角皆用缠弦,至徵则改用平弦,隔一弦鼓之,皆与九徽应,独徵声与十徽应,此皆隔两律法也。古法唯有五音,琴虽增少宫、少商,然其用丝各半本律,乃律吕清倍法也。”文献中提及的平弦是光滑的琴弦,缠弦是在平弦的基础上用线缠绕后的弦,前者细,后者粗。根据文献可以看出宋代的琴,宫、商、角三弦用缠弦,后两音用平弦,这说明弦越细,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联盟反之琴弦越粗音调越低,琴弦的密度与音调成反比。  除了与音高有关外,宋代人还发现

3、弦的振动与琴律有关,他们发现了弦的整体振动与局部振动现象。南宋朱熹的《琴律说》中记载有古琴的安徽步骤:  “一法自岳至龈均分为二,其折断处为琴之半。为至中处正是七徽,为立徽之本。又以其二各均分之,其折断处又为半,为中,其在上者为四徽,其在下者为十徽。又以其所分之半,自四徽至岳,自十徽至各均分之。其折断处又皆为半,为中,在四徽之上者为一徽,十徽之下者为十三徽。又至岳至龈均分为五,以五之中,其两端之折断处为附近于七之中,在七徽上者为六徽,在七徽下者为八徽。又自六徽上至岳,自八徽下至龈均分之,其折断处又各为半,为中,在两端之折断处亚于六与八之为附近于七之中,在六之上者为五徽,在八之下者为九徽。又

4、自五徽至岳,九徽至龈均分之,其折断处又各为半为中,在三徽上者为二徽,在十一徽下者为十二徽。”  如果把这段文献按物理声学角度来分析,如果固定弦的两端,在不改变弦长、张力及线密度的情况下,弹振幅最大的全弦的中央,即整体振动,会得到最长的波长和相应较低的频率,即音乐中的基音。此外,弦还有局部振动,振幅较小,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弦进行振动,会产生稍高的频率,即通常所说的泛音。朱熹将长期的琴律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古琴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安徽的。此外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关于“泛韵”和“泛声”的记载:  “乐有钟声,有正声。所谓中声者,声之高至于无穷,声之下亦无穷,而各具十二律,作乐者必求其高下最中

5、之声,不如是不足以致大和之音,应天地之节。所谓正声者,如弦之有十三泛韵,此十二律自然之节也。盈丈之弦,其节亦十三;盈尺之弦,其节亦十三。故琴以为十三徽。”  二、金类乐器的声学原理  金类乐器由于形制大多像一个壳,所以它的发声主要靠壳振动。以编钟为例,由于其形状和悬挂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发音效果的区别,从而在宋代引发了一场大论战,这场争辩在《宋史·乐志》、欧阳修《归天录》有详细记载。圆形钟和扁形钟从现代物理声学角度来分析,它们的“阻尼振动”不同,圆则声长,扁则声短。物理的阻尼振动会受到材料外部的阻力及自身的性质形状的影响,振动物体的振幅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减弱。圆形钟适于演奏慢节奏的旋律,因为

6、随着空气压力的加大,圆钟的阻尼振动也会加大,振动频率就会减慢。而扁形钟则适合演奏快节奏的旋律,和圆钟相比,它受到的空气压力较小,阻尼振动也小,振动频率快。  对编钟的发声原理,沈括在《补笔谈》中这样记载:“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文献告诉我们,沈括认为圆形的钟不可“急叩”,只可缓击,否则奏出的声音混浊不清。壳的厚薄对乐器的发声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有记载。《宋史》志第八十·乐二中记载:太常寺乐工发现李照的新乐声音零乱混沌,不成声调,所以私下去拜托铸工,在铸钟时适当调

7、整钟的薄厚,减少使用铜齐,这样可以降低钟的发声音调。  钟类乐器的形制决定了它所发声音的余音比别的乐器要长,在乐队合奏中,为了最好地突出其余音长的优势,要尽量断奏,而不连续击。比如在《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八中有“三曰金石夺伦。乐奏一声,诸器皆以其声应,既不可以不及,又不可以有余。今琴、瑟、埙、篪、笛、箫、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镈钟、特磬、编磬连击三声;声烦而掩众器,遂至夺伦,则镈钟、特磬、编钟、编磬节奏与众器同,宜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