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

ID:19603430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4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_第1页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_第2页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_第3页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_第4页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胰岛素类似物研究进展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曹蕾1李素梅2作者单位:1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安徽蒙城233500;2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严格的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重组人胰岛素尚不能很好地在糖尿病患者中重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因此影响了其临床广泛应用。胰岛素类似物较重组人胰岛素能更好地模拟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的胰岛素类似物的特点及其安全性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学者F.G.班廷和C.H.贝斯特首先发现,1922年开始用于临床,使过

2、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胰岛素制剂经历了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阶段,为更好控制血糖和模拟人体内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并随血糖波动产生生理性调节。近年来又开发出了胰岛素类似物,这使糖尿病的治疗大为改观。  1胰岛素类似物  不论普通胰岛素或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和特慢胰岛素因注射吸收起效较慢,吸收变异程度大,需要高峰时不能足够高,因此不能满意地降低餐后高血糖,同时,注射后不能象生理胰岛素释放那样,在餐后血糖下降的时候,胰岛素的曲线跟随着足够下降,从而易发生下餐前的低血糖。为改善传统胰岛素不能很好地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缺点,近10年来开发出了胰岛素类似物克服了这些不足之处。  胰岛素类似物是

3、利用重组DNA技术,通过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生成的一类物质,具有与普通胰岛素不同的结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特征,可以更好地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和作用。  1.1胰岛素类似物结构特点  1.1.1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赖脯胰岛素(insulinlispro,IL)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胰岛素类似物,商品名有优泌乐、速秀霖。是将人胰岛素B链C端28位脯氨酸和29位的赖氨酸进行顺序交换,由此减弱了单体间的相互作用使之不易形成六聚体,皮下注射后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易于解离,注射后能较快分解,从而在皮下注射后吸收迅速、起效快、消除更快、作用持续时间短,模拟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赖脯胰岛素达峰时间与餐后血

4、糖同步,可在餐前、餐时、餐后注射,并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证实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IL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方面有更大的优势,IL可用于皮下注射也可用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丁娟等[1]对57例糖尿病患

5、者由重组人胰岛素改换赖脯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分别下降1.15mmol/l、1.89mmol/l、1.43%,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但赖脯胰岛素日总量与治疗前重组人胰岛素相同或略减少,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由治疗前低血糖36次到低血糖11次)。  门冬胰岛素(insulinaspart,IA)商品名为诺和锐,haker啤酒酵母属,采用重组DNA技术合成,与人胰岛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带负电荷的人胰岛素氨基酸链B28位的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替代,此种改变旨在引进天门冬氨酸的阴离子,通过电荷排斥来阻止胰岛素单体或二聚体的自我聚合。与可溶性人胰

6、岛素相比,其减弱了溶液中胰岛素分子间的结合强度,使分子的聚合减少,从而迅速地解离为单体。皮下注射后10~20min内迅速起效,并在45min达峰,较普通胰岛素吸收更快,起效、达峰及持续时间短。其可降低餐后的血糖曲线和HbAlc,并主要通过胰岛素蛋白酶途径进行代谢,其代谢产物氨基酸和多肽随后用于合成其他蛋白质。尽管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能够很好地降低血糖,但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门冬胰岛素与NPH混合,各自的药物特性均保留。卢松等[2]将初诊的5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门冬胰岛素30、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4周,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HbA1c均显著降低(P<0.01)

7、,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恢复,胰岛素治疗组较口服降糖药组血糖达标时间更早,观察停药24周后前者进入“蜜月期”的人数和时间高于后者(P<0.05)。说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和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初诊T2DM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显著降低HbA1C,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恢复,但前者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诱导血糖正常的“蜜月期”持续时间更长。姚建渝[3]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双相门冬氨酸胰岛素30治疗初诊T2DM血糖达标快,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