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

ID:19608407

大小:1.1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04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_第1页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_第2页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_第3页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_第4页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_苏格拉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方哲学智慧WisdominWesternPhilosophy第五讲:苏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父亲是位雕刻匠,母亲是位产婆,这大概是苏格拉底将自己探讨问题的方法称之为“助产术”的原因之一。苏格拉底的家境原来不错,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后来他既不像智者那样收学费致富,又无暇顾及生财之道,因此,“生活潦倒”,“终生穷窘”。苏格拉底生于伯里克利的盛世,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获胜而告终。这些壮丽的成就,以及希腊动人的悲剧、优美的雕像以及辉煌的壁画都使当时年轻的苏格拉底心醉神怡。Socrate

2、s(469BC—399BC)当时的雅典号称“全希腊的学校”,少年的苏格拉底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青壮年时期的苏格拉底和当时学者名流多有交往。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雅典经历了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当时的霸主和智者主张强权政治、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公道。苏格拉底则通过“正义”问题辩驳,批判当时强权政治的哲学。由于战争和内部的政治内斗,天下大乱,希腊人的传统道德“以惊人的速度崩析堕落”。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试图力挽狂澜。关于苏格拉底的史料主要有四类:柏拉图早期和部分中期对话篇,苏格拉底的亲近弟子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回忆录》,亚里斯多

3、德的有关论述和拉尔修(约公元200年-250年)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一、哲学活动与人格1、追求真理《申辩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据位于德尔斐的神庙的神谕所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苏格拉底本人觉得自己没有如此之智慧。他访问了一些据称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如政治家、诗人、工匠等。苏格拉底发现,这些人都声称他们知道他们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他们声称具有他们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知识。因此,在这一点上,他比他们更有智慧(更有知识),即他知道他不知道,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苏格拉底惹恼了他们。2、言行一致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他也相信只有灵

4、魂中的理智才能真正认识真理。柏拉图的《克里托篇》(Crito)记载了苏格拉底被处死前一天所发生的故事。在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前一天,一年一度由城邦派遣的朝圣大船出发了,按照习俗,在这艘船返回之前不能处死犯人。苏格拉底的朋友利用这段时间积极营救他。克里托得知朝圣大船就要返回,于是他收买了狱卒,让苏格拉底逃生。苏格拉底谢绝了克里托的好意。逃跑是否是正义行为的争论克里托劝说的理由:逃跑容易,不危及他人;不应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不逃等于抛弃他的孩子,陷朋友于不义(使朋友背负懦夫之名;重财轻友之名);舆论(公众看法)认为苏格拉底应当逃。苏格拉底拒绝逃跑的理由:一个人

5、不应当以恶报恶(以恶报恶是不义的);违反与城邦的协议(指法律)是不义的行为;一个人应当服从上级(superiors);一个人应当做正义的事情,而不是不义的事情;因此,他不能逃。苏格拉底:“我亲爱的朋友克里托,我向你保证,我仿佛真的听到这些话,法律的论证声在我心中嘹亮地回响,使我一点儿也听不到其他声音。不过,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有什么高见,那么就请说出来。”克里托:“不,苏格拉底,我无话可说。”苏格拉底说:“那么,克里托,让我们顺其自然吧,因为神已经指明了道路。”《斐多篇》(Phaedo)描写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情况。临死之前的主题是灵魂不死。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无所畏

6、惧的态度表明他言行一致。3、品德高尚他热爱母邦,勇敢善战。他试图重建雅典的伦理道德价值,改善人们的灵魂,以求克服社会危机。他敢同“既得利益者”斗争,他引用赫西奥徳的诗句:“做工不是耻辱,闲懒才是耻辱”,批评当时游手好闲、依赖雅典帝国殷厚收入生活的自由民。他心地善良。她的第二位妻子克珊西普据说平日饶舌撒泼,常成为苏格拉底圈子中的笑谈。但苏格拉底却能同她和善相处,感情真挚。结果,当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她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哀伤万分。朋友曾问他如何能够和“最惹人烦恼的女人”相处,苏格拉底回答:正如驯马师必须驯服最烈性的马,而不是易训的马一样,他自己的抱负是要能对付各

7、种各样的人。如果他能说服他的妻子,就没有人不能培训了。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道德伦理思想探索,践行和传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即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非常可疑。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可以表达为三个命题:1、“美德即智慧”;2、“智慧最高贵”;3、“有了善恶的知识必然行善,无人自愿作恶”。我们重点讨论第三个命题:为何无人自愿作恶。二、为何无人自愿作恶?人们是否会自愿作恶的问题被称为“不能自制的问题”(theproblemofakrasia)。不能自制的希腊文原文为akrasia,英文中常有两种译法:incontinence(不能自制)和weakness

8、ofwill(意志软弱)。不能自制的问题:违反行动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