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ID:19641534

大小:68.9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4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_第1页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_第2页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_第3页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_第4页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内容摘要: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作家。1950年,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问世,便引起极大的反响,因为小说向西方读者第一次毫不掩饰的展现了在种族隔离的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描述了贫穷白人移民艰难的求生旅程。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野草在歌唱》的叙事特色。关键词:多丽丝?B莱辛野草在歌唱全知叙事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作家,而最初哺育她、给予她丰厚生活积累和创作灵感的正是南部非洲那片土地,多年来发表了十多部(篇)中长篇小说和大量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作品问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曾因“其将自己的怀疑,激情以及幻想投入到对分裂文明的审视上”,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处女作,于1950年发表后就获得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奠定了她在当代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在获奖后的采访中,作者仍然表示对作品的喜爱:“我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仍然具有活力。”小说能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可见故事的内容是吸引人的,当然,也离不开故事的讲述者。生动、独特的讲述方式势必会在讲述内容的同时,为小说增色不少。一、故事开头的预叙述在故事的开头第一章的标题便是“神秘谋杀案”,无疑给予人一种神秘的气氛,同时,

3、也会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设定一种神秘的气氛,想进一步知道这紧接着,便是以新闻咨询的方式对“神秘谋杀案”进行报道,“恩泽西农场主理查德?特纳之妻玛丽?特纳,于昨晨被发现受害于住宅之阳台上,该宅男仆己予逮捕,对谋杀案供认不讳,惟谋杀动机尚未侦悉,据闻系谋财害命”将“整个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得知了这些信息。“故事的开头既身处叙事文本之内,有身处其之外。倘若小说家突如其来地开场,描写一个人物把另一个人物扔到窗外,他迟早需要解释是谁扔的谁,为何这么做。正如斯特恩所悉知,这种解释会导致无穷无尽的回退,致使作者

4、除了通过想象中的‘仿佛是’来虚构之外,永远不可能为故事的发展建立一个事先存在的坚实桩基”1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叙述者以此种预设的方式,讲整个故事讲述给大家听,既具有一种真实感,又简明扼要的将整个故事告诉大家:玛丽?特纳被家宅男仆所杀,而该男仆对谋杀案供认不讳,唯一不太清晰的是“杀人动机”不太明确,“系谋财害命”。从这一则简短的新闻中不难看出,这个案件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与寻常的谋杀案件类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秘谋杀”案。但是,在接下来的文章,以评论文的形式来对故事发展进行干预,引出神秘之处,并且也对这件事引发的社会成员的反应进行了评

5、论,进而也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见这种干预超越了对文本中的行为者与环境的界定与事件的描述。“在评论中叙述者解释叙事成分的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它涉及超越人物活动范围的领域以及评论他或她自身的叙述。评论可以单纯地是修饰性的;可以达到修辞目的;也可以作为叙事文本戏剧性结构的基本部分而起作用”叙述者的评论,不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人们一定都看了一下这段触目惊心的标题的报道,都未免感到有些气愤,气愤之中又夹杂着一种得意的心情?”这种看似既愤怒又得意的心情,看似矛盾,但在这种矛盾下掩藏了一种认知的必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的影响之下

6、,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歧视、白人与穷苦白人之间的生存竞争、男权中心环境下妇女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地位等多重历史文化背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二、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者似乎站在一个高地,俯瞰整个故事地发展。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处在“被看”的情境中。玛丽、迪克的人生都是在“被看”的境地中,没有体现主体色彩,都是被动的客体。玛丽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父亲酗酒,把仅有的工资都花在酒上,懦弱无能,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母亲独立抚养三个孩子,可是,有两个孩子相继离世,给玛丽的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在此之后,母亲也变得懒怠了。曾经试图改变丈夫,可是,各种方式

7、都没有让玛丽的父亲回心转意。而这种无休止争吵给童年的玛丽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并伴随她后来的人生道路。当玛丽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原以为可以逃离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可是,当她三十岁的时候,渐渐地听到了周围人对她至今还未婚的各种议论,舆论的压力让她的幻想破灭,原来还是逃脱不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规定”。这一切,让玛丽陷入恐慌,陷入渺茫。她急需找一个人结婚,而不去甄别这个男人是否爱她,是否适合,只要能帮助摆脱社会舆论对于一个大龄未婚女子的压力。也就在这样仓促的婚姻,把玛丽抛入了另一种悲剧和不幸。叙述者知道玛丽的全

8、部的心理状态:知道玛丽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知道在男权社会中,玛丽势必是要受制于她的丈夫迪克。不仅如此,迪克原是一个固执、无能的人。他不能满足玛丽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