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

ID:19717071

大小:11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5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_第1页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_第2页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_第3页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_第4页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透视 心理障碍和医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透视心理障碍及医治对策解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而我们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常把重点放在题目的知识及逻辑结构分析和求解的规范上面,即重点放在知识层面及操作规范上,而制约学生成功求解问题的重要因素,除了知识及操作规范外,求解过程的心理障碍,也是制约学生成功求解问题的重要因素。作为学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考试如何能够正常或超常的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克服考试的心理障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不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求解过程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及时有效地予以疏导分析,很难保证平时

2、基本功很扎实、数学素质非常好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那么,学生数学考试时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哪些呢?笔者经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的心理障碍:1、瞬时陌生、空白迷茫;2、妒贤嫉能、自加紧张;3、假象迷惑、处变惊慌;4、主观臆测、固执己见;5、畏难惧烦、不做只想;6、疑错徘徊、耽误时光;7、不顾设陷、落井上当;7、胞胀守旧、遇新彷徨;9、模式禁锢、碰壁不回;10、马虎任性、草率应答.具体的障碍分析及相应对策如下:1、瞬时陌生、空白迷茫学生当坐在考场上进行考试之前,脑子往往有空荡荡一遍空白的感

3、觉,好像什么知识都没有,什么也不会。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应该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书本知识以及平时复习过后在你脑海里,积淀下来的最多是解决问题的技能,而这些都不直接显现在脑海里面,而是反映在你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之中,这时,你千万不要紧张,可进行以下心态调整,比如检查一下自己的考试所需文具带齐了没有,接着回忆以下自己学过的一些常用的公式等。在拿到试卷后,因试卷尤其是高考试卷往往是命题专家精心编制的,题目情景及背景新是正常现象,这时考生有陌生的感觉也是正常的,如果你认真审题,你会发现,你对许多题目的陌生是瞬

4、时的,仔细分析题目的条件和求解的结论所提供的信息,你会很快发现许多问题的求解策略的。2、妒贤嫉能、自加紧张第6页在进入考试期间,往往会出现一些题目(甚至包括部分选择填空题)由于背景新题意理解不透,而久攻不下的问题。这时有些考生会不自觉地留意一下周围的考生,一看他们都在奋笔疾书,往往会产生妒嫉的感受,心想:这题我不会做,人家怎么这么快就做好了呢?于是自己就给自己增加紧张的感受。而俞加紧张,大脑对人的发挥往往会愈加有抑制作用,这时就会愈加不利于本题及其它问题的解决。其实遇到这样的题目,你不会做的题,别人很有

5、可能也不会做,因大家的知识缺陷及心理障碍往往是共同的。如2003年江苏卷选择题的第(5)题:例1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的(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好多考生在考场上做该题时,当花费了5分钟而无头绪后,就有此心理障碍了,而实际上该题题目编制得新颖别致,更多的考生对向量的几何意义在平时学习及老师的教学中没有能够认真关注,而知识出现了缺陷,而这种缺陷是共同的。再加上参数及其范围的干扰,还有本题对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要求比较高等因素,因此这题

6、当时能够有把握做出的人是太少了。所以应该想我不会做的,别人肯定也不会做,可对本题先采用排除及合理的猜测选中一个答案,待有时间检查时再来思考的策略。3、假象迷惑、处变惊慌数学问题及考试试卷,往往题目的条件及设问的方式都设置了许多假象。即题目的条件是隐晦给出,有些题目的条件还是隐含的,而设问的角度往往又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设问的,如2003年江苏卷第(20)题:例2已知常数a,向量c=(),i=().经过原点O以c+i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点A(),以i-2c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R.试问:是否存在两

7、个定点E、F,使得为定值.若存在,求出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该题目的实质是问两直线:和(为参数,为常数)的交点的轨迹能否是椭圆.若该题目这样直截了当的设问,会做及做全对的人将大为增加,但该题目条件给出的方式是以向量及其几何运算为背景,况且条件语句是以较常的复合句,而要探求的结论又不是以椭圆的定义形式为设问方式,这就大大干扰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绝大部分同学被这种假象所迷惑,而部分同学会因此而惊慌失措,从而影响或严重影响了在考场上的发挥。为此,要注意调整心态,撩开假象的面纱,有的专家讲叫做“脱帽

8、子”,从而把条件“显性”化,比如本题分别把两直线方程写出来,而所问的问题即为“P第6页点的轨迹是否是椭圆”,这样就为本题的求解开辟了光明大道。4、主观臆测、固执己见有的考生审题不认真,看题不仔细,而是受平时思维定势及解题模式的影响,带着自己的主观愿望臆测想象问题的条件是什么样的.而解题时,把自己臆测想象的条件作为条件而进行解题,甚至在复查时,还带着这种观念来复查。如问题:例3设集合,,则等于()A(0,2),(1,1)B{(0,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