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解字添奇趣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

ID:19774116

大小:59.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6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_第1页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_第2页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_第3页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_第4页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文解字添奇趣【论文摘要】文言实词数量多,大部分实词具有多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介绍五种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论文关键词】文言实词;字形;结构;语法;联想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面对文言文阅读考查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又要通过有效训练引导学生探寻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规律,并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推断词义的技巧,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在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

2、根据日常的教学反思和心得,并结合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整理归纳了五种有效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尤其是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化典籍将有着极大的帮助。如“疾”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非常形象的画一个张开双手的人,一支利箭正向他的胸部射去,如图所以它的本义是“伤”“病”,又由此引申为“厌恶”、“憎恨”;又因为箭运行的速度很快,所以又引申有“迅速”的意思。这样“疾”的本义和引申义便很容易就能

3、掌握下来了。又如:“既”和“即”这两个字都是典型的会意字,“即”字的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面向食物,如图本义为“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如《氓》”一一来即我谋。“既”与“即”相反,跪坐在食物器皿旁边的人把脸部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如图引申为“完”“己经”等义,如《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样一分析学生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了。在考试时,这种依形推义的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对实词含义的推断。例如:06年天津的“有牧人御众之才”的”牧”乃一只手执一鞭子“夂”正赶一头“牛”,于是就得出它的引申义为“统治

4、”、“管理”。借助字形分析,还必须掌握各偏旁的字根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作偏旁的“月”,本义为肉,以“月”为偏旁的大都与躯体有关。左偏旁“卩”本义为“阜”,《说文》解为“无石之山”,与山峦高土有关。右偏旁“卩”,本义为“邑”,即城邑,与国名、邑名或行政区域有关。1.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多讲究对仗,文言文中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文过饰非”可以

5、依据这个短语的对举结构分析:“过”与“非”同义,那么“文”跟“饰”也应该同义,同为“掩饰”的意思。像“追亡逐北、党同伐异”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推断理解。利用文言句子的这种对举的结构特点推断词义,应考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08广东卷)“周穷振乏”“振”与“周”相应,故可推断为“赈济”意,而不应该是“振作”意。学生能找到这些规律,掌握解题技巧,那么在应考时不但能提高得分率,还可以为自己赢得十分宝贵的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语法推断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虽然在词义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语法基本不变,

6、特殊句式除外。那么,这就为我们依据语法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例如(06福建卷)“天下宗周”宗:祭祀我们知道“宗”后带宾语“周”,而“祭祀”显然是个不及物动词,它的后面是不跟宾语的。所以此处就不能解为不及物动词“祭祀’而应该为“归顺”。语法推断法同结构推断法一样,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够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技巧,就会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在攻占文言高地时打响漂亮的一枪,为下面的文言翻译树立信心。。1.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

7、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要加强文言的诵读,增强语感,丰富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06福建卷)C.我安适归矣适:到,往我们可以回顾所学过的教材里有没有类似的语境,然后再进行比照确认。我们想起《逍遥游》中的:“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这里的“适”与考题中的“适”语境基本相同,也是“往、到”的意思,这样我们就能很有把握地做出判断。有时,我们还可以联

8、系我们所熟悉的成语进行比照验证。汉语成语大多保留了文献原有的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它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如“始速祸焉”“芳不得薄兮”“速”和“薄’我们可以分别联系“不速之客”“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这几个成语进行验证,“速”是“招致”的意思。。“薄“应该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当然,联想推断法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