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科举观

黄宗羲的科举观

ID:19818052

大小:33.7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6

黄宗羲的科举观_第1页
黄宗羲的科举观_第2页
黄宗羲的科举观_第3页
黄宗羲的科举观_第4页
黄宗羲的科举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宗羲的科举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明末清初科举制度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八股取士使科举变得冗杂繁复而又充满封建专制精神。处于易代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从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角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以开天下风气之先的气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关键词:科举制度;人才;八股文;经世致用;殊途百虑;一 科举以取士而锢士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朝,它一度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基本保证。然物极必反,明末八股取士问题颇多,主要体现在破坏天下人才,禁锢读书人思想,扭曲民众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等方面。科举制度到此时,基本上已无法起到为国家选拔济世安邦人才的作用。黄宗羲指出“今日科举之法,所以破

2、坏天下之人才,唯恐不力。经、史,才之薮泽也,片语不得攙入,限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畔道,而古今之书,无所用之。言之合于道者,一言不为不足,千言不为有余,限之以七义,徒欲以荒速困之,不使其才得见也。二场三场,置之高阁,去取止在头场;头场之六义,亦皆衍文,去取定于首义。牢笼士子,以循故事,卷数既烦,摘其一字一画之讹,挂于墙壁,以免过眼,其恶士子,甚于沙石。人文之盛,足瞻气运。每科限以名额,千取一二,如入大海,士子有望洋而叹耳!三年之中,一岁一科,士子仆仆以揣摩主文之意旨,读书更在何日?凡此节目,人才焉得而不破坏乎?……以取士而锢士,未有甚于今日者也。”

3、[1]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求加速了科举制度的没落。黄宗羲对“限以一先生之言”去“穷经”,是非常痛恨的。“夫穷经者,穷其理也。世人之穷经,守一先生之言,未尝会通以理,则所穷者一先生之言耳。[5](《诸儒学案中六》)黄宗羲希望以会通的方式对经书中的各家学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利于形成对客观研究对象深层次的认识。要达到韩愈“惟陈言之务去”、陆机的“怵他人之先我”的境界,就要作深刻的思考,对古今上下的各家学说有透彻的理解。只有抱着“会通以理”的态度,才能达到“贯穿之学”的境界。依据《四书章句集注》之意,以代圣贤立言的形式,敷衍成八股文,造成了

4、“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7]的局面,进而造成了“取士而锢士”的后果。这里的“锢士”包含两点:一是破坏天下人才;一是束缚读书人的思想。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使程朱理学成为维护文化专制主义的有力工具。明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独尊程朱理学思想,势必会造成士人在对“一先生之言”的盲目崇拜中,逐渐丧失主体思维的自觉性,甚至进入思维僵化状态。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其先进性在于,它是在全体地主阶级中(也包括部分农民阶级成员),尽量通过较为公平公正的严格考试来选拔官吏,扩大稳定统治阶层。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具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素养,所试内容有诗赋、策问、帖经、杂文等。科举

5、制度在它的前期(唐宋)造就了较多的国之栋梁,后期(明清),则使众多的读书人沉溺于四书章句、八股时文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至于此时,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于积重难返的地步。北宋王安石变法科举考试内容,即由重文学(诗赋策论)到重视经学(经义),无疑是明末科举考试走向衰微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代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思想,与之相应的,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理论、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不讲的。于是,从一批知识结构极为陈旧单一的读书人中选拔出来的官僚,当他们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生死存亡,必定茫然而无所适从。2、科举盛而学术衰他认为科举是导致学术、史学、文

6、学衰颓,人才匮乏,思想文化禁锢的根本原因。如他认为科举是“抄撮之学,陷溺人心”(《姚江逸诗序》),“科举盛而学术衰。……今之为时文者,无不望其速成,其肯枉费时日于载籍乎?故以时文为墙壁,骤而学步古文,胸中茫无所主,势必以偷窃为功夫,浮词为堂奥,盖时文之力不足以及之也。”(《李杲堂文钞序》),“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今未尝有史学之禁,而读史者顾无其人,由是而叹人才之日下也。”(《补历代史表序》),“制科盛而人才绌”(《陈夔献墓志铭》),“自科举之学一定,世不敢复议,稍有出入其说者,即以穿凿诬之”(《易学象数论序》)。类似的批判性文字在他的著作中随

7、处可见。黄宗羲认为科举对文学的发展起到抑制和阻碍的反作用。他认为有明一代未尝有人以明文成一大家,得出了‘此无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的精辟论断。士若不汲汲于富贵,无意沉沦于功名,埋身读书,立志于学,必将有所得。(《明文案序上》)黄宗羲从文学的本义对文学的功能作了富有哲学深度的阐释。他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元气之在平时,昆仑旁薄,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所见奇;逮夫遭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全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文章是存在于天地间的一种磅礴激荡的元气,待到

8、危亡困厄之时,元气磅礴鼓荡而出,表现出人类的正义,这才是天下之“至文”,即最优秀的作品。他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