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

ID:19837962

大小:463.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0-06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_第1页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_第2页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_第3页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_第4页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心肺复苏(张丁平)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儿心肺复苏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和排血称为心脏停跳,即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以保证脑的存活。采用人工方法压迫心脏使之被动排血,维持有效循环称为心脏复苏。心脏停跳30-40秒即出现呼吸停止,或患儿呼吸突然抑制、停止,采用手法或器械辅助呼吸,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称为心肺复苏。小儿心脏停跳的主要原因为各种上、下气道急性梗阻所致窒息,严重肺内或呼吸肌病变以及脑疾病或颅内高压等引起的严重呼吸衰竭,亦见于各种心脏疾病、药物中毒等。尽管心跳和呼吸骤停往往互为因果伴随发生,但需强调的是呼吸停止造成的严重低氧血症多为小儿心脏停跳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小儿心肺复苏中,及早和有效的人

2、工通气最为重要。心脏停跳的诊断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意识突然丧失是诊断心脏停跳的首位指标。瞳孔扩大发生于心脏停跳后3O~40秒。呼吸停止发生于心脏停跳后30-40秒钟,面色灰暗或明显紫绀。心音消失或心动过缓年长儿童心率<3O次/分,新生儿<60次/分,初生新生儿<60次/分即应进行心肺复苏。1、与小儿复苏有关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有不少差异,进行心肺复苏时要了解这些差异,从而掌握与成人心肺复苏的不同之处,并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用不同的心肺复苏手法。如婴儿头部与身体之比值较成人大,枕凸明显,当意识不清时更容易头前屈阻塞气道

3、;颈短且胖,放置合适体位及触摸颈动脉搏动困难2、生存链特点为提高复苏患儿存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准确掌握小儿心肺复苏生存链中的每个环节,包括预防心跳骤停、早期有效的心肺复苏、快速启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注意当只有一位施救者在现场时,对于8岁以下的小儿患者应先急救再呼救,而对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患者应先呼救再急救。复苏方法:心肺复苏分为心肺复苏术和复苏后治疗两个阶段。复苏术步骤为: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D.药物治疗;E.心电图描记;F.除颤;G.良好记录;H.低温处理。A~C是维持基础生命活动的紧急措施,在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人工

4、通气对小儿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其后的步骤才是医生通过药物和或电刺激力图恢复自主心跳。企图单用药物刺激停跳的心脏往往是徒劳的。A.开放气道判断有无自主呼吸,小儿意识丧失后,由于舌肌松弛后坠而造成上气道阻塞。气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第一要素。通过观察患儿有无胸腹部起伏,听有无呼气的声音,施救者的面颊贴向患儿口鼻部感觉有无呼出气流,综合察看患儿的呼吸征象,时间不超过10秒,但若观察时间过短,缓慢的自主呼吸有可能被遗漏。如果确认患儿无呼吸,应清除鼻咽、口腔分泌物、呕吐物或异物。立即用压额举颌法打开呼吸道,即将一只手放在小儿的前额并轻柔地将其头部后倾,同时将另一只手的指尖

5、放在下颚中点处,并将下颚抬高以打开呼吸道。如果疑有创伤,应避免头后仰,此时用下颌前推法打开气道,使患儿卧位,施救者位于患儿头前,用双手的2~3个手指分别放在患儿两侧下颌角处,轻轻用力推下颌向上向外。B.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时间约1~1.5秒,稍短于成人,若吹气时阻力大或胸廓不能抬起,则提示气道阻塞。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气道开放不正确,故需重新调整体位,开放气道后再试。如果吹气后仍无胸廓起伏.应考虑气道异物的存在。小婴儿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术者吹气时用手的拇、食指捏紧病儿鼻孔)和口对口鼻(术者用嘴完全覆盖乳儿的口鼻)人工呼吸是行之有

6、效的人工呼吸法。术者位于患儿一侧,用手将下颌向前上方托起,深吸气后对准患儿口腔(或口鼻)将气体吹人。前2次吹气应连续进行,以使病儿肺泡充分扩张,吹气量以病儿上胸部有起伏或上抬为宜。C人工循环一旦气道开放并提供2次有效人工呼吸,施救者要检查患儿脉搏决定是否实行胸外按压以提供循环支持。1岁以上小儿摸颈动脉搏动,婴儿由于颈部短而圆胖,可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胸外心脏按压:即向脊柱方向挤压胸骨.使心脏内血液被动排出。胸外心脏按压:即向脊柱方向挤压胸骨.使心脏内血液被动排出。具体方法:(1)双掌按压法:适用于成人和8岁以上年长儿施救者将手掌重叠置

7、于患儿胸骨中下1/3交界处.术者肘关节伸直,凭借体重、肩臂之力垂直向患儿脊柱方向挤压。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挤压时手指不可触及胸壁,避免压力致使肋骨发生骨折。放松时手掌不应离开患儿胸骨.以免按压点移位。(2)单掌按压法:适用于1~8岁的小儿,仅用一手掌按压,方法同上。(3)平卧位双指按压法:施救者一手置于患儿后背.另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两乳头连线下方,向后背按压。注意消除颈背部死腔。(4)单掌环抱按压法: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复苏者一手四指置于患儿后背.拇指置于前胸,具体按压部位同双指按压法。(5)双手环抱按压法:用于婴儿和新生儿。施救者用双手围绕患儿胸部,双拇

8、指并列或重叠于前胸,位置同前.其余两手手指置患儿后背相对按压。为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