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

ID:19837976

大小: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6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_第1页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_第2页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_第3页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_第4页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学位论文初稿一次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初探王丽(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2班20081103764)指导教师:陶格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在国家的抵制政策和社会舆论界的批评声中“择校问题”却愈演愈烈,择名校、优校、重点学校。其严重背离了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社会反响强烈,对此,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与对策研究,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规范和完善择校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义务教育阶段

2、择校现象存在的根源与缘由(一)历史根源——应试教育下的择校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所有家长的梦想与追求,自封建社会有了科举制度以后,这种梦想与追求变得更为现实,更为强烈,“十年寒窗”为的就是他日跳“龙门”,一旦金榜题名,不仅锦衣玉食,而且光宗耀祖。如今的学子虽然并非为了“学而优则仕”,然而学历的高低,专业的好坏,却是学生今后的出路和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时下一些用人制度的僵化、选拔制度的单一,家长及学生不得不去拼命挤“独木桥”,也就不得不选择好学校。这便顺理成章使得“择

3、校热”高温难降。(二)社会根源——资源差异下的择校现象1.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重点校制度,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锦上添花”9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的教育政策使得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已然不均衡。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办好若干所中小学,培养社会精英,1953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要求“今后应首先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同年教育部又确定了全国重点中学194所,约占当时全国中学数的

4、4.4%,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要求在大中城市的市和区县两级举办重点学校,择优录取新生,并对重点校的经费,师资条件等大力支持,由此形成了国家级,市委级,省市级,地市级,区县级的重点学校系列。相比之下,大部分城市还有20%—30%的薄弱学校,至于偏远农村学校,有的可能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达不到,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根本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2.家长享有社会资源存在差异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个体的职业不同,必然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存

5、在着差异。即其享受的社会资源必然存在差异,这样一来,条件好的家长自然会利用他们的优势条件让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条件不好的家庭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让子女获得良好教育,而是以他们的结果为经验,想法设法让孩子们挤上“重点校”这架独木桥,这种已经无法改变的社会资源差异,却也是择校现象蔚然成风的缘由(三)竞争诠释选择——竞争环境下择校现象1.学校间的竞争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学生与学校间是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构,彼此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学校通过硬件优势赢得生源优势,从而获得良好的声誉,并且与之相互的是滚滚财源,这便在

6、竞争中站在上风,久而久之,众所周知,便形成品牌效益。学生这边也是一样,通过选择,获得了更为宽阔的竞争平台,在更为优越的教育条件下奋斗,便如虎添翼。这在选择与竞争中相互发展便是教育消费的理想,也就无法平抑这择校热潮的狂袭。2.人力资本的竞争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分层的功能,长久以来通过教育消费购买的教育产品—9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学历,从而积累择业的资本成为永不褪色的真理,受教育程度,接受教育的质量代表着一个人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大小与职位高低、收入多少基本成正

7、比,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际上正是在运用教育分流作为各类职业选拔的工具。职业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不可置疑:如果希望从事较为满意的职业,就必须接受优质的较高程度的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扩张的时代,人的就业生存形势要求每个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择校接受优质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生成、积累、增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竞争实力和达到脱颖而出的成才捷径,因此积累教育人力资本势必关系到个体就业、经济收益和生活质量,势必刺激学生和家长挖掘各种人际关系途径,以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和满足。择校归根结底是在选择

8、优势职业与优质社会资源。家长深信:在“知本社会”中,今天占多少教育资源,就意味着明天享有多少社会资源。诚如《学会生存》所言:“家长们一般希望他们的子女得到比他们更高程度的教育,即使教育所开辟的广阔的广阔前景实际上是虚幻的,人们仍把教育视为促进社会变动的基本手段。”(四)公众客观视角正视择校现象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存在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其症结在不仅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优质教育需求旺盛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激烈矛盾的必然存在,也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