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ID:1983838

大小:7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4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_第4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2、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

3、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

4、优化相衔接。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2、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配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而开设的实验课程。环境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技术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微生物细胞形态学研究方法(显微镜使用技术、微生物染色和观察方法等)、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环境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等;观察和认识若干典型和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第一层级

5、教学目标:绪论: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及分类第一章:了解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条件,理解物理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的溶源性;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第二章: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蓝细菌的形态、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及衣原体的细胞结构特点,理解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掌握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培养特征、放线菌的形态和细胞构造。第三章:了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后生动物的形态特征、藻类的分类、真

6、菌的形态,理解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藻类的一般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掌握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和包囊功能、微型后生动物在环境指示中的应用、真菌的结构和培养特征。第四章:了解酶的分类、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能量类型、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理解酶的物质基础与结构特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形式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第五章:了解微生物的同步培养、水活度和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辐射、超声波等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的一般关系、菌种的退化和复壮,理解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温度

7、和pH对微生物的影响、有机物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的保藏方法,掌握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溶解氧对微生物的影响、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互生和共生关系。第六章: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微生物突变的化学机制、杂交方法、PCR技术字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微生物突变的类型,理解原核微生物的转化和转导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在环保中的应用。第七章: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的生态条件、空气的生态条件和洁净标准、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理解微生物的分布、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水体富营养化,掌握土壤自净和土壤修复、空气微

8、生物的检测方法、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指标。第八章:了解烃类等含碳物质的转化、尿素的氨化、有机硫化合物的转化、无机磷化合物的转化,理解参与含碳物质转化的微生物、纤维素的转化、半纤维素的转化、果胶质的转化、蛋白质的转化、有机磷化合物的转化,掌握硝化,反硝化及固氮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