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

ID:19840422

大小:78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6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_第1页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_第2页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_第3页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_第4页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si及c负极应用中失效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i/C负极在实际应用中的失效原因分析杜萍,高俊奎,张绍丽(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84)近几年来,Si由于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而成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是,硅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经历很大的体积变化,很快发生明显容量衰减。虽然许多研究机构以及材料厂商通过表面改性、掺杂以及复合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我们将一种Si/C负极材料应用于14500圆柱形电池体系中,对它与碳负极电池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对比,

2、并对该种Si/C负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1实验1.1电极材料实验中所采用的负极分别为:石墨化碳材料,平均粒度为17μm,比表面积为2.5m2/g;Si/C复合负极材料,Si含量为8%(质量分数),平均粒度为16μm,比表面积为3.6m2/g。14500圆柱形电池的制作:将负极活性材料与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o1yVinylidene】fluoride)、导电剂乙炔黑(acetyleneblack)按质量比85∶10∶5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制成浆料,调匀,双面涂敷,正极使

3、用富镍材料。电解液为1.0mol/LLiPF6/[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2%成膜添加剂],隔膜为20μm微孔聚丙烯膜,装配成圆柱形电池。扣式电池的制作:对电极采用Li片,其他条件同上,装配成CR2032扣式电池。1.2电化学性能测试室温下在武汉金诺LAND电池测试系统上进行充放电循环。扣式电池采用0.05C恒流充放电,正极充放电电压为4.2~3.0V,负极充放电电压为1.5~0.001V。圆柱形电池采用1C恒流充电至4.2V,然后再恒压充电,lC恒流充放电,Si/C负极电池放电至2.5V,C负极电

4、池放电至3.0V。1.3分析仪器使用日本理学:D/MAX2550型X射线衍射仪对电极粉末进行物相分析,用日本JSM-6360LV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极的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分析使用EDAX进行。使用GC6890N-MS5973N气质联用仪器对电解液成分进行分析。交流阻抗的测量采用德国电化学工作站IM6进行。施加正弦电位幅值5mV,测试频率范围为100kHz~5mHz,测定电池在开路电位下的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2结果与讨论2.1Si/C负极材料扣式电池性能测试图l为碳负极和Si/C负极首次充放电曲线(vs.Li

5、),碳负极的可逆比容量为330mAh/g,初始效率为95%,而Si/C负极的可逆比容量为550mAh/g,初始效率仅为86%,不可逆比容量较碳负极高很多,其主要是由于Si/C负极的比表面积比碳负极材料大,用于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所消耗的Li+比较多,并且电解液在Si表面会发生强烈的分解,产生不可逆比容量。图2和图3为扣式电池Si/C负极材料前三次充放电曲线图,以及充电前后x射线衍射光谱(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Si/C负极第一次充电(插锂)曲线明显不同于第二、三次充电曲线,这说明在第一次插锂过后,材料

6、发生了相变,并且这种相变是不可逆的。图3中可以证实这一点,XRD谱图显示,原材料中Si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在2θ=28.3°处显示出其特征峰,而在第一次插锂后,该特征峰消失,材料中的Si发生了从晶态向非晶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过程会使一部分插入的Li+无法脱出,造成不可逆比容量[1]。这是Si/C负极初始效率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2.2圆柱形电池性能测试图4是两种电池循环性能以及库仑效率图。以Si/C为负极的电池的容量为1000mAh,比碳为负极的电池的容量高出33%(750mAh),以Si/C为负极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库仑效

7、率明显低于C负极电池。Si/C负极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仅为75%,低于碳负极电池(80%),这是由于Si/C负极本身第一次充放电效率就低于碳负极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要低于通常使用的LiCoO2,因而使得电池的整体第一次充放电效率下降。200次循环后Si/C负极电池容量维持率仅为69.5%,库仑效率介于97%~99%之间,并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以C为负极的电池20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为91.9%,库仑效率接近100%,并且随着充放电循环的进行基本保持不变。为了能更好地比较两种电池

8、的充放电平台,制作了相同容量(750mAh)的电池,其充放电曲线如图5所示。以Si/C为负极的电池放电平台低于以碳为负极的电池,这是由于Si的脱锂电位高于碳负极造成的。表1是两种电池的倍率性能,表中所列数据分别是0.5、l、2C放电电流下的容量与0.2C放电容量的比值,显示了在加入相同导电剂的条件下,Si/C负极电池的倍率性能明显差于碳负极电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