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减压课件

心理减压课件

ID:19851024

大小:171.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0-07

心理减压课件_第1页
心理减压课件_第2页
心理减压课件_第3页
心理减压课件_第4页
心理减压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减压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理减压训练课件(之二)“人生减压”9/9/20211导语一、我有压力二、人生减压三、婚姻减压四、亲子减压五、职场减压六、社交减压9/9/20212二、人生减压(一)人生的8个阶段。(二)对心理减压的一些原则和做法。(三)《小河淌水》—“认知改变”。(四)“体验快乐”—“快乐体验”。(五)“白日梦”—联想—欲望或理想在睡梦中实现。(六)“发泄”—“宣泄”。(七)“祈祷”—“自慰”。(八)成功9因素—成败4归因。(九)“挫败承受力”—“幸福延迟力”。(十)“祸不单行”—远近排序—分割承担。(十一)“放松训

2、练”—“自我暗示”以及“安全岛效应”—“快乐岛效应”。(十二)“自我实现”是人生理想或梦想追求在现实中的“亮点”。(参阅资料及问卷)9/9/20213(一)人生的8个阶段:生理或人生经历走到每个阶段,都会有“体内应激源”发生即都有来自体内刺激(如“青春期”的“逆反”、“中年期”—“更年期”的“无名火”)的各种压力。对事先能够预测得到的“体内应激源”如果处理得妥当,就能较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否则,就会产生严重压力甚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干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和谐的生活。9/9/20214人生阶段按生理特

3、征来分是(8阶段,此为分法之一)——1、“婴儿期”,2、“幼儿期”,3、“前儿童期”,4、“后儿童期”,5、“青春期”,6、“青年期”,7、“中年期”,8、“老年期”。9/9/20215分法之二——1、“受精期”(即“怀孕”)。2、“胎儿期”(0—10个月)。3、“婴幼期”(出生—3岁)。4、“儿童期”(或叫“学龄前期”,3—6岁)。5、“学龄期”(6—7岁,有的提法是把6—12岁定为“小学生期”)。6、“少年期”(7—14岁)。7、“青春期”(12—14—16—18岁)。豆蔻年华、含苞待放、“花季”、

4、“青苹果”,是个性发展开始成熟的时期。8、“青年期”(18—25—35岁)。是人生求知、求职、求爱的关键时候。往往三者一齐来。有人兼而得之,有人顾此失彼。9、“壮年期”(25—35—45岁)。原始积累的阶段。10、“中年期”(45—65岁)。事业有成,自我实现,开始退休。11、“老年期”(65岁以上:老年初期65—75、中期75—90、后期90以上)。调适心态,力所能及地做些“利他”和社会公益事情,注重精神收获,乐度晚年。9/9/20216(二)对心理减压的一些原则和做法:一是最好能消除“刺激源”。二是

5、回避(发生之前有准备或提前避开下一次的发生)或逃避(中途离开)斗争的场面。三是改变恶劣环境。四是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评价。五是培养健康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六是提高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和适应环境的应对能力。七是适当运动、娱乐,转移或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八是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九是采用一些积极和中性的“自我减压方法”。十是求助于心理减压师,进行心理减压,这是排解心理压力最好的办法。9/9/20217(三)《小河淌水》—“认知改变”:1、“认知改变减压法”(“认知改变疗法”)——

6、如果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心理学的第一个里程碑——诞生;那末,《认知心理学》的创建就是心理学的第二个里程碑——发展并走向成熟。笔者认为,“认知减压法”既是心理减压的一种主要的方法,也是其它所有减压法的基础、前提、先导或整合,至少是其它所有减压法的辅助方法。如“行为减压法”是通过纠正人的外显行为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精神分析”是把潜意识的东西调出到“水面”上来再进行减压,“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但这些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知。9/9/20218通俗地说,“认知改变减压法”的要点是端正或改变“导

7、致个体产生心理压力”的态度、体验和看法;因此,不在于事物是如何发生、存在的,而在于如何看待这种发生和存在。正像你现在听到的《小河淌水》——小河淌水哗啦啦!你听到的是在歌唱?哭泣?吵闹?流淌?心情好的人听到的是在歌唱,心情不好的人听到哭泣,心情烦躁、焦虑的人听到吵闹,心情无所谓的人听到的是在流淌。积极的看法可以使你产生良好的心态,当然良好的心态也可以使你产生积极的看法。——听到歌唱,就是积极的看法和良好的心态。一个人改变不了事物的已经发生或存在,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看法,进而调整对此的行为

8、或者把不快乐的事转换、体验成快乐的事,这就是“认知改变减压法”的妙处。9/9/202192、“认知失调论”——意思是说,一个人产生心理压力,是因为不能正确、现实地对待“应激源”特别是社会“应激源”。如对同一个消极或恶性的社会“应激源”,⑴不同人的不同“感知”:①感到非常适应不了,②感到一般的不适应,③感到无所谓。⑵不同人的不同“思维”:①越想越窄、越气愤,②“转移”去想别的事,③去直面、承受、适应、习惯它。⑶不同人的不同“认知”:①正确、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