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中性粒细胞课件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

ID:19861761

大小:670.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0-07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_第1页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_第2页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_第3页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_第4页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噬中性粒细胞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噬中性粒细胞主要内容◆一、来源◆二、主要构造◆三、染色◆四、特点◆五、研究方向嗜中性粒细胞,圆形,胞质淡红色。胞核幼稚型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属于多形核细胞的一种。一、来源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成年人血液中噬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70%,约占粒细胞90%以上。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

2、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两万五千亿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二、主要构造细胞直径10-12μm。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浅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其中浅紫色的为嗜天青颗粒(azurophilicgranule),浅红色的为特殊颗粒(specificgranule)。嗜天青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20%,电镜下颗粒较大,直径0.6~0.7μm,呈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能消化吞噬的细菌

3、和异物。特殊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80%,电镜下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Phagocytin)等,吞噬素也称防御素(defensin),具有杀菌作用。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三、染色1.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blue)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Y)组成的,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性染

4、料。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瑞氏染料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①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两端画线,以防染色时染液外溢。随后将玻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盖满血涂片,大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II液,用吸耳球轻轻混匀。②冲洗:染

5、色5-10分钟用流水染液,待干。③结果观察,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再用油镜。Eos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Neutrophils噬中性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嗜碱性粒细胞四、特点1.升高降低生理学变异⒈升高婴儿约升高220%(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用力、艰苦的锻炼约升高40%,妇女妊娠约升高23%,吸烟约升高18%,昼夜委律晚上约升高14%,黄体期约升高9%;⒉降低4-14岁儿童约降低11%,月经期约降低15%,绝经约降低18%,黑色人种约低40%;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比早晨高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高温、严寒

6、、饱餐、淋浴后、妊娠后期、分娩时也增高。病理学变异⒈增加见于骨髓增殖综合症、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组织局部缺血或坏死、癌和何杰金氏病、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炎症综合性、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⒉减少骨髓发育不全、骨髓入侵(成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造白细胞组织增生、部分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某些寄生虫病(疟疾、黑热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瓦尔登斯特伦病、多发性骨髓瘤、费尔提综合征、贫血(缺铁、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放射线(如:定位治疗)、粒细胞缺乏症(中毒:匹拉咪痛、吩噻嗪、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等;免疫-免

7、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核左移核左移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有一定的价值。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等幼稚中性粒白细胞所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超过5%),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即为核左移。核右移通常,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现象称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障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