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

ID:19876175

大小:41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7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_第1页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_第2页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_第3页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_第4页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计算和设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冶金装备网—中国冶金人的网辊式板带矫直机压下量的计算和设定摘要本文在研究矫直辊间板带弯曲挠度的基础上,给出了压下调整量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反向弯曲挠度和弹复曲率计算弯曲力矩的方法,更便于考虑材料的强化和矫直机的型式及调整方案,对矫直机的设计和生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关键词辊式矫直;弯曲挠度;弹复曲率;压下量;设定DraftCalculationandSettingforRollerLevellerofStripandPlateLianJia-chuang(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Hebei,China)ABSTRACTBasedonthe

2、studyofbendingdeflectionofthestripandplatebetweenlevelerrollers,itisprovidedthecalculationmethodofreductionschedule,andbasedonthecalculationofoppositebendingdeflectionandelasticrestorecurvature,establishedthecalculationmethodofthebendingmoments,thereforemoreconvenienttoconsiderstrengthenedmaterial

3、s,typesoflevellerandregulationscheme,possessactualapplicationworthfordesignandproductionoftheleveller.KEYWORDSrollerleveller;bendingdeflection;elasticrestorecurvature1矫直辊间板带的弯曲挠度辊式板带矫直机的压下制度关系到板带材的矫直质量及弯曲力矩、弯曲曲率和矫直力的计算。首先,研究第i辊的弯曲(图1a),在力矩改变符号的地方把断面切开,取出长度的轧件(图1b),研究长度的轧件在力作用下产生的挠度。在集中力作用下,不考虑材料强化

4、时,由简支梁计算弹塑性弯曲挠度的马尔积分式可得:(1)式中为塑性弯曲力矩与弹性弯曲力矩极限值的比值,为弹性弯曲挠度的最大值,按下式计算:(2)其中(3)式中-板带弹性模量;-板带屈服极限;中国冶金装备网—中国冶金人的网-板带厚度。ab图1矫直辊间板带弯曲挠度计算简图和的数值由图1a的比例关系可得:对中间各辊:,,故得:(4)对第2辊和第n-1辊,,故得:(5)中国冶金装备网—中国冶金人的网图2总弯曲挠度的组成总弯曲挠度可以看作是由以下两部分挠度组成的(图2),即:(6)式中—前一个辊的残余曲率引起的附加挠度;—矫直辊向与残余曲率相反的方向的弯曲挠度。矫直辊反向的弯曲挠度等于该辊的残余挠度与

5、弹复挠度之和,即:(7)由弹性弯曲挠度的计算公式(2),可得弹复挠度为:(8)其中(9)(10)对上下辊倾斜排列的钢板矫直机,反方向弯曲挠度从第3辊至第n-2辊是线性变化的,即:(11)其中而对于第2辊和第3辊,由于弯曲梁的跨度不同,由图3中的几何关系可得:(12)对第n-1和第n-2,同理可得:(13)中国冶金装备网—中国冶金人的网图3第2辊反方向弯曲挠度计算简图对于上下辊平行排列的钢板矫直机,除第1辊和第n辊可单独调整外,其他各个上辊都是集体调整的,故第3辊至第n-2辊的反方向弯曲挠度都是相同的。2辊系压下调整量的计算和设定板带矫直机上排辊相对下排辊的压下量用表示(图4),它可以用该辊

6、的反向弯曲挠度和相邻两辊的反向弯曲挠度表示,即:(14)图4计算上排辊相对下排辊压下量简图代入公式(11),并且上式中的和分别令公式(11)中的i为i-1和i+1可得:(15)例如,要求确定和位置的压下量时,代入和可得:(16)中国冶金装备网—中国冶金人的网(17)考虑到原始曲率有正负号,即,因此,建立以第3辊矫直的原始曲率的计算方法,较之建立在以第2辊矫直的原始曲率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更合理和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的原始曲率的板带材经过第2辊时可能没有得到弯曲。此外,如前所述,第2辊和第n-1辊的弯曲梁跨度与中间各辊不同,特别是对于倾斜排列和平行排列的辊式矫直机,反向弯曲挠度从第3辊至n-2

7、辊都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便于建立更合理更有规律的计算模型和调整方法。这样,计算可以从第3辊开始,即令第3辊的反向弯曲曲率等于使的原始曲率得到矫直所需要的弹复曲率,故得:(18)式中-强化系数,,即强化模量与弹性模量的比值。弹复曲率根据原始曲率由式(18)通过迭代计算求得,故对小变形矫直方案,第3辊的反向弯曲挠度应等于弹复挠度,即:(19)对于大变形矫直方案,应大于弹复挠度,即:(20)式中-考虑大变形程度的系数,可取。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