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愿服务文化

1.志愿服务文化

ID:19887656

大小:5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07

1.志愿服务文化_第1页
1.志愿服务文化_第2页
1.志愿服务文化_第3页
1.志愿服务文化_第4页
1.志愿服务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1.志愿服务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道德讲堂宣讲资料之二志愿服务文化一、志愿服务的起源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希望、决心或渴望”。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服务(volunteerservice)则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

2、,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而为了反抗宗教迫害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德而保存下来,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今天,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二、我国志愿服务与传统文化“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志愿精神却早就扎根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志愿文化脱胎于慈善文化,而慈善关爱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构建

3、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仁”字由“人”和“二”组成,表示人与人之间互存、互助、互爱的关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强调用爱来解释仁。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62014道德讲堂宣讲资料之二,即说爱人、助人、利人要靠自己主动去做。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亲情之仁爱的自然延伸,是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的关爱,超越了五服的同宗人、社区人乃至整个民族,它体现的正是“行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实质。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指出人类与物皆是朋友,要爱一切人,

4、爱一切物。另外“义”也是儒家道德标准之一,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超越眼前的利益而成为道德的典范。儒家的仁爱观、义利观奠定了中国的慈善传统基础,客观存在所体现出的“行善”、“乐施助人”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精神是相通的。思想家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兼爱”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与超越。墨子主张平等的爱,而不是有差别的爱。墨子认为兼爱是互益的,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墨子平等的“兼爱”、“爱己”的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

5、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致的。志愿精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延伸,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赋予时代意义。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墨家的“兼爱”,都拥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其济人、利人、惠人的思想与志愿精神是一致的。作为近现代社会的新生产物,“志愿”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起着提升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志愿服务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充满“大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三、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162014道德讲堂宣讲资料之二如何界定志愿精神,尤其是准

6、确地理解其内涵,不仅关系到志愿者个人对自己行为意义、目标预期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立场观点,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期望和评价。(一)自愿、无偿是中国志愿服务的显著特征,也是志愿精神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无论志愿精神的表达方式如何不同,“志愿”的内涵至少包括两点:自愿和无偿。自愿是志愿精神的基本品质,且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则。自愿参加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参加是志愿行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纵观中国志愿服务二十

7、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其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动员到个体自愿的志愿服务观念更新的过程。原来的志愿服务较多重视社会动员,即运用各级组织力量发动、宣传,激励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这样的方式,一时造成的声势非常大,吸引的参加者也很多。但是,由于参与者事前缺乏自由的思考和选择,往往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从而影响了服务效果。如今,在国外、港澳志愿服务的启发下,中国大陆的志愿服务也日益转向追求个体兴趣爱好的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满足,尤其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充分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了志愿者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志愿服务

8、由“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这样,中国的志愿行动就成了具有吸引性、魅力性的服务事业。无偿是志愿精神的另一基本品质,但在对其理解上则具有很大不同。“162014道德讲堂宣讲资料之二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志愿活动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一些国家被视为志愿活动的工作,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视为低报酬或劳动密集型工作。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比如,中国的青年志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