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ID:20018697

大小: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_第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_第2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_第3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_第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宁波教科网  来源:宁波教科网  点击数:3724  更新时间:2006-11-14  9:06:54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 中 小】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两增”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近期对我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关键词:调查、分析、建议、对策近年

2、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领域中游离出来。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使大量农民逐渐涌入城镇,但又为城镇就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有序、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是当前“三农”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据2003年底统计,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81600人,其中男劳力159900人,女劳力121700人。已就业劳动力264300人,占农村

3、总劳动力的6.2%,再加上间歇富余劳力5%,全县约有10—12%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主要显现以下几个特点。1.劳动力稳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日趋合理。2002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占41.8%、33.1%和25.1%,分别比2001年下降6.1个百分点和增加2.3和3.8个百分点,即全县劳动力(包括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49万人,其中向第二产业转移0.69万人,向第三产业转移0.80万人,呈现较好的就业转移态势。全县外出劳动力持续增加,就业外部空间进一步拓宽。包括原己在

4、本县就业的外出转移在内,2003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47700人,比2001年的43772人增加3926人,占就业劳动力的比例达到17.4%;就业区域从上海、宁波等地为主,向广东、杭州等城镇发展,从事行业也由单一的建筑业,向建筑、旅游、针织、模具、餐饮等行业多元化拓展。2.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

5、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产业内部就业劳动力素质结构稳定,高素质劳动力相对集中于非农产业。根据调查分析,全县农村就业劳动力素质分布呈现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一产业中文化素质结构基本稳定。如表:农村劳动力就业文化素质对比表单位:% 初中以下 初中以上 2001年 2002年

6、 2003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一产 65.2 65.3 65.3 34.8 34.7 34.7二产 35.4 34.9 34.8 64.6 65.1 65.2三产 35.2 34.6 35.6 64.8 64.4 64.4由此可见,近年来,各产业内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越来越集中于非行农业。2003年非农产业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所有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为37.1%,比2001年的33.9%上升了3.2%,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例则由18.2%下降至15.6%,下降了2.6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新增高素质劳动力基本上

7、就业于非农产业,一产从业人员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也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的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多。3.收入稳定增长,非农产业劳均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据农民收入调查,依靠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推动了近几年农民收入的连续增长,其主要来源是建筑业、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到2003年一、二、三产业的收入比例则为1:2.06:2.76,二、三产业收入都超过农业收入1倍以上,特别是三产收入己在收入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就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存在结构不平衡因素:——地区之间不平衡。一方面反映要培训率不平衡上。就业

8、率高的镇乡(街道)富余劳动力比例则达到18.3%。另一方面反映在从事职业不平衡上,高的镇乡(街道)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己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