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

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

ID:2002952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4

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_第1页
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_第2页
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_第3页
资源描述:

《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杂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技术发布日期:2010-08-23 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场条件试验在嵊泗县工厂化养殖场的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共使用6个水泥池,其中4个试验池,2个海水调配池。试验池的面积均为50m2,水深0.4m。养殖场可提供淡水和砂滤海水。试验期间水温控制在21℃~25℃,溶解氧为6mg/L~7.5mg/L,氨氮<0.2mg/L,pH值为7.8~8.2,淡水pH值为7.8。试验池经漂白粉消毒处理,养殖用淡水经0.3ppm二氧化氯和0.5ppmEDTA处理。 2.试验苗种及运输7月7日,从江苏省淮阴水产科学研究所购买杂交鲟苗种1万尾,苗种平均全长11.7cm,平均体重6.5g

2、,其中,最小个体全长9.0cm、体重5.0g;最大个体全长14.4cm、体重10.0g。杂交鲟亲鱼的母本为黑龙江达氏鳇,父本为黑龙江史氏鲟。 运输前,杂交鲟的苗种须经拉网密集锻炼,停止投喂饵料24小时以上,然后用尼龙薄膜袋充氧包装,每箱包装密度100尾左右(20L尼龙薄膜袋),包装箱内放冰袋降温。保温车运输,运输时间16小时,运输成活率几乎达100%。 3.苗种放养苗种运抵目的地,先将装苗袋放入试验池中,半小时后,当装苗袋内的水温和试验池中的水温相接近时,再开袋放苗。每个试验池放养杂交鲟苗种2640尾,平均132尾/m3。 4.海水驯化苗种入池后,首先要让其适应试验池的环境条件

3、,稳定2日~3日再进行海水驯化。每2日~3日调高水体盐度3‰,即在一个月时间内将试验池池水的盐度从淡水调至25‰以上。在海水驯化过程中,从低盐度向高盐度过渡时,驯化时间要稍长些,有利于提高驯化成活率。 5.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使用杂交鲟幼鱼配合颗粒饲料的粉料,现场制作成湿颗粒饲料当日投喂。投饵量占鱼体体重的3%~5%,日投喂6次,每4小时投喂一次。投喂时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再根据每日鱼体的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日投饵量。 (2)水质管理每日6:00和14:00测量水温、盐度、溶解氧、pH、氨氮、硝酸盐等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每日用虹吸法清除一次池底的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新。

4、日换水1/2,日流水量占养殖水体的1/3~2/3。试验池内24小时连续充气。 (3)疾病防治为预防鱼病的发生,必须定期用二氯海因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处理,用量为0.25ppm。 (4)生物学测定每10日进行一次生物学测定,测量杂交鲟的全长、体重,以便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和试验池池水的交换量。 (5)驯化结束8月12日,杂交鲟海水驯化的盐度已达到25‰以上,我们将杂交鲟移入海区深水网箱养殖。由于杂交鲟是下口位底栖鱼类,在捕捞时必须注意防止擦伤鱼体。 试验结果 经过36天的海水驯化,杂交鲟最大个体的全长达35cm,体重150g;全部杂交鲟的平均个体全长25cm,体重97g;对比海水驯

5、化前,平均个体全长增长14cm,体重增加90.5g。海水驯化期间杂交鲟死亡198尾,成活率达98%。淡水鱼类品种杂交鲟完全可以在海水中生活和生长。 1.需长途运输的苗种,运输前一定要停食24小时以上,并进行拉网密集锻炼,待鱼体排空体内的废弃物后进行,以提高苗种运输的成活率。 2.海水驯化盐度的提升幅度要小,给杂交鲟适应环境的空间,以提高海水驯化的成活率。 3.海水驯化时,操作要小心,以免鱼体损伤,导致鱼病的发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