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ID:20059618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_第1页
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_第2页
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_第3页
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我国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传承民族文化,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十分重要。但是,在我们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一句经典的话:批判继承!我们要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国学启蒙的时候,我们要提倡“站着读经典”。最近,再读戊戌变法的始末,参观了刘光第先生的墓,有很多感慨,我将陆续贴出有关博文。现转摘博友月边渔与花如笺的博文《浅论中庸之道》于下,对当前的国学启蒙或许有些启发。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学和方法论。孔子在《伦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即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中庸

2、”也叫“中道”,“中行”,意为“无事”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衷。《中庸》指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所谓的“执两用中”之说,亦即中庸之道。北宋的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后来又解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对“中庸之道”,不少人以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甚至某些所谓的权威们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吹“中庸之道”的种种好处。依笔者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存在,中庸之道功莫大焉;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徘徊不前的事实,中庸之道祸莫甚焉。要想发展,

3、要想进步,要想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地肃清仍流布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庸之道思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庸之道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一、中庸之道培养了大批乡愿之徒乡愿是什么?乡愿就是和事佬,就是和稀泥,就是“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走中游”的所谓的中间路线,就是毫无个人观点,唯主子之意旨行事的奴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是一种道德极其败坏的行为。中国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对乡愿有过这样一段鞭辟入里的描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

4、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又说:“阉然媚于世也者,乡愿也”。意即那种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便是乡愿。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一首《千年调》的词中这样描绘乡愿:“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章炳麟(太炎)先生在1906年撰写的《诸子学略说》中直指“中庸之道”的实质是叫人做“乡愿”,即当两面派的伪君子。对于深谙“中庸之道”实质的乡愿来说,自以为得了孔孟的精髓,无论做什么,都随大流,绝不当出头鸟,绝不做出头椽子,哪怕火烧眉毛,哪怕国难当头,民族

5、危亡,就是看得再清楚,也绝不先于人言,先于人去做利国利民的些微事情。这种人纯粹是墙头上的草,东风西之,西风东之,毫无个性,毫无主见。可就是这批毫无骨气,毫无人格可言的乡愿,却偏偏在“中庸之道”盛行的中国吃得开,行得通,显得很有人缘。而且因为他们的影响,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唯唯诺诺,不敢为天下先的乡愿思想。若林则徐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大仁大德之辈,他们是百般诟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二、中庸之道让一批昏君肆意虐民因为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过“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话。所以,这帮得了

6、中庸精髓的人,便在昏君不理朝政,大肆虐民时,学会了一套“忍”的方法。什么万事忍为高,什么忍字头上一把刀,什么能忍则忍。什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明君尽忠可以,对昏君暴君也可以尽忠吗?乃至清末权臣李鸿章也撰写了一幅“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的对联,来表明自己的忍。谈到这里,笔者不得不说,孟老夫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才是中国人应该也必须具备的。他的“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股肱;君视臣如股肱,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粪土”的铮铮铁骨,令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孟老夫

7、子的影响远不及孔子。历朝历代的君王中,祸国殃民的昏君举不胜举。如此昏庸无道的君主为何没人去推翻呢?为何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地祸乱国家呢?因为孔子认为昏君、暴君不该诛,杀了就是犯上作乱。昏君、暴君可以肆意危害百性,百性不可以有一点的想法去危害暴君。如孔子认为春秋时代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可是同时代的师旷则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欲?”(《左传襄公十四年》)意即天是非常爱护百姓的,岂能容忍暴君荒淫,作威作福?被驱逐出国是罪有应得。公元前510年,鲁昭公被三桓(

8、季孙、叔孙、孟孙三家)赶出国外后死亡,晋国的史墨评论道:“鲁君世纵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卅二年》)就是说,鲁君一代代放纵,这样的国君流亡死去,谁会怜悯?国君的位置本来就不是固定的。倘若历史不是“罢黜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