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

ID:20060850

大小:7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_第1页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_第2页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_第3页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_第4页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地质资料进行汇总,推演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史,并以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为依托,在对某地层火成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宄的基础上,将该地层成因和构造背景联系起来,为该地区找矿工作提供新的地质资料。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匕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构造发展史;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地区属于

2、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古亚洲洋在该地区经历了多地块拼接之后闭合,构造格局复杂,包括大量由俯冲作用形成的增生杂岩、岩浆弧以及夹杂着的海底高原、洋岛和微陆块。中、新生代叠加了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改造作用,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了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的主要地层单位。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海拔高度在500m〜1200m,相对高差较大。区内交通情况极差,可通行汽车,但由于道路年久失修,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常规意义上的道路,行车十分困难,工作展开受到了阻碍。调查区内昼夜温差较大,雨季降雨量大。调查区植被覆盖茂密,属于浅覆盖区,覆盖物主要为腐植土层加

3、残坡积碎石层。1、大兴安岭北部构造发展史中晚侏罗世之前,区域上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建造、岩浆岩类及多期次的初-脆性构造形迹,但这些地史及形迹均被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所掩盖。中晚侏罗世,鄂霍次克海发育到收缩阶段,而此时滨太平洋板块构造域活动正盛,受鄂霍次克海收缩和滨太平•洋板块构造域的影响,本区处于隆起背景下拉张裂陷的构造环境,给基性岩浆喷溢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NW—SE向主?河a饔孟拢?地幔岩浆上涌,基性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形成塔木兰沟组玄武岩、玄武粗安岩;强烈的火山喷发,使地壳深部积累的能量得以大量

4、放出,地壳哲趋稳定。在短暂抬升后,研究区进入了晚燕山运动,太T洋板块持续向大陆俯冲,造山运动和地壳活动继续加强,大陆活化处于鼎盛时期,构造应力场由NW-SE向主压应力转化为NE-SW向主压应力。应力场的强烈转换,引起地幔上隆,NE向基底深人断裂活化,表现为仲展和脆性剪切断裂系,控制了满克尖鄂博期火山构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使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离幵源区沿构造薄弱部位向上运移,在火山构造盆地中大规模喷发,形成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一玛尼吐期酸一中酸性火山岩带,即大兴安岭北东向火山岩带的主体。之后,构

5、造岩浆活动渐趋微弱,来自上地幔的残余岩浆在断裂交汇部位及满克尖鄂博一玛尼吐期火U处上升,喷出形成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Klb)火山岩;同时,地幔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同熔地壳物质,在进一步的分异结晶作用下,尽管能量减低,还是形成了早白垩世正长斑岩及花岗斑岩小侵入体。进入第三纪,区内整体进入抬升剥蚀阶段,一直到第四纪全新世,测区内地壳活动开始加强,主要表现为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形成复活断裂等,构造运动具有新生性和继承性特点,河流蛇曲、牛轭湖发育,河谷开阔平坦,沼泽化普遍,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2、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本

6、文以早白垩世某地层岩浆岩为对象,对其进行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进行了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手标本特征:风化面颜色为浅黄褐色,新鲜面为紫色,结构为斑状结构,构造为流纹构造。斑晶主要由钾长石(5%)和石英(3%)组成。钾长石为宽板状,粒径一般l_3mm左右;石英为它形粒状,粒度小于0.5mm,基质为隐晶质。Si02含量70.0%〜76.3%,A1203含量11.4〜15.1%之间,碱含量较高,K20含量为4.0〜6.5%,Na20含量为0.9〜4.1%,具有典型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稀土元素总量EREE=131.8〜182.9

7、X10-6,LR/HR=4.6〜14.3,LaN/YbN=3.8〜17.2,由数据可得轻稀土元素较富集,并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存在微弱的Eu负异常(SEu=0.4〜0.7),源区可能有斜长石残留。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Gill,1987;Wilson,1989;Kelemenetal.,2003)。3、地层成因与构造背景对于该地层成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根据中基性火山岩与酸性火III岩在地球化学方面的某

8、些相似性,认为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酸性火山岩是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兴安岭地区酸性火山岩是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不是幔源基性岩浆演化的产物。然而大兴安岭地区酸性火山岩规模巨大,中基性岩石只占较小部分,因此酸性火山岩的成因显然难以单纯用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模式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