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ID:20069675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9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_第1页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_第2页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_第3页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_第4页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_第5页
资源描述: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关键词】呼吸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20世纪末,呼吸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无论其合理或不合理,无论何时何地对何对象使用,均可能诱导细菌耐药。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抗生素使用频率相当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还可能产生选择性耐药菌,从而引起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治疗失败等,也可能使耐药菌扩散,一旦发生在高危病区或高危人群,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为此,本文就儿童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探讨如下。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自1967年发现第一株耐青霉素肺炎链

2、球菌(PRSP),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并不断增多。欧美开展的Alexander项目研究结果显示,1998~2000年肺炎链球菌(Sp)的青霉素耐药率为18.2%,红霉素耐药率为24.6%。1996~1997年亚洲地区病原监测网(ANSORP)的研究报道显示,韩国PRSP为80%,香港59%。而在1998~1999年ANSORP第二次监测结果显示,一些国家PRSP有所上升,台湾高达91.3%、韩国升至85%。2000~2001年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地分离肺炎链球菌共654株,PRSP发生率依次为上海55.0%、广州50.0%、西安45.0%、北京42.3%。目前全球范围内大

3、约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近年美国已经报道5株耐万古霉素Sa(VRSA),国内迄今尚未发现。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1.1.1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以表现其抗菌活性。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分若干亚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李昌崇,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副组长,浙江省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儿童呼吸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儿

4、科呼吸学组组长,浙江儿童哮喘协作组组长,温州医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温州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杂志编委。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变态反应和免疫;危重病医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1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7版《儿科学》、高教版《儿科学》、科学出版社《儿科学》双语教材等5部著作。Email:pC型和质粒介导的AmpC型,主要为

5、高水平表达的染色体编码的AmpCβ内酰胺酶,属BushJM1群。产生前者的有阴沟杆菌、绿脓杆菌、枸橼酸杆菌和沙雷菌等,后者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产生。目前对G杆菌染色体编码的诱导性AmpCβ内酰胺酶的调控机制已基本阐明,如在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β内酰胺酶高水平表达与调控基因突变,其中AmpD基因的突变是产生去阻遏型AmpCβ内酰胺酶高度表达的重要原因。第Ⅰ型酶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主要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而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不受该酶作用。临床上由这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病死率很高。第Ⅱ型酶是由质粒介导

6、的ESBLs。其分类:①来自TEM1、TEM2和SHV1的点突变,具有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作用;②非TEM和非SHV酶,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和氨曲南;③近年出现了BushⅠ组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可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和氨曲南;④90年代后又出现了耐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为质粒介导即IRBIS或IRt,导致细菌对氨基和羧基青霉素耐药,但对第一代头孢菌素仍敏感,其产生与克拉维酸复方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第Ⅱ型酶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属和沙门菌属产生,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主要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

7、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不受该酶作用。自1983年德国首次报道ESBLs肠杆菌科细菌以来,产ESBLs菌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目前认为,产ESBLs细菌已成为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外的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产ESBLs的细菌耐药性较强,其携带的ESBLs质粒上可同时带有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其编码基因绝大多数位于质粒上,可将耐药质粒通过转化、转导、转座、接合转移和整合等方式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间传递造成爆发流行,极易导致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