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

ID:20091469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0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_第1页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_第2页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_第3页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时间:2009-04-1019:24来源:未知作者:admin点击:43次摘要:本文针对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japnicaMoore)在柞水发生现状,对其分布、危害及发生规律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人工、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关键词:银杏大蚕蛾;生物特性;防治方法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japnicaMoore)属鳞翅目大蚕蛾科    摘 要:本文针对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japnicaMoore)在柞水发生现状,对其分布、危害及发生规律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人

2、工、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  关键词:银杏大蚕蛾;生物特性;防治方法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japnicaMoore)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又称白果娥、核桃揪大蚕蛾。曾在我国广西、辽宁等省区爆发成灾,以蚕食银杏叶为主。近几年来,陕南地区核桃树遭受其严重危害。仅柞水县就有6个乡镇14个行政村大规模爆发,为了有效控制虫灾的发展蔓延,我们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分布范围  通过定点观察和面上调查,该虫在陕西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其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800~1000m之

3、间。水平分布特点是深山重于浅山、川道,阴坡重于阳坡。柞水县该虫在6个乡镇14个行政村普遍发生,发生面积0.1万hm2左右。其中受害严重的有0.04万hm2,中等0.03万hm2,口密度平均为1200头,最高多达2600多头。  2 危害树种  据调查,该虫在柞水、镇安以幼虫取食危害核桃叶,核桃被害率达95%以上,被害核桃树的树叶被蚕食一空,树枝上仅剩瘦小的青皮核桃,树下虫粪遍地。幼虫进入4龄后,食量渐增,此时,害虫除继续蚕食核桃树叶外,危害范围扩大、受害树木种类增加。板栗、漆树、栎类、柿树、椿树、泡桐、杜仲、柳、榆、枫杨

4、、樟、桑、山楂、皂荚、苹果、梨、樱桃、马桑、盐肤木、黄芦等均可遭受大龄幼虫危害,被害率在10%左右。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  体色不一,灰褐、黄褐或紫褐色。雌蛾体大,长30~60mm、翅展100~140mm,触角栉齿状;雄羽毛状。前翅内横线赤褐色、外横线暗褐色,两翅近后缘处相接近,中间形成宽阔的银灰色区;中室端部有半色半圆形斑,在翅基呈眼球状,周围有白色,紫红色和暗褐色轮纹;顶角向前缘处有一个黑色半圆形斑,后角有一白色月芽形纹。后翅从基部到外横线间有宽阔的紫红色区,亚外缘线区橙色,外缘线灰黄色,中室有一个圆形眼

5、斑,中间黑色如眼珠(翅反面无珠形),外围有一条灰橙色圆圈及二条银白色线圈;后角有一心形白斑。前后翅的亚外缘线由两条赤褐色的波状纹组成且相互连接。  3.2 卵  卵短圆柱形或椭圆形,长2.2mm、宽1.4mm,初为灰褐色,孵化前为灰白色其上间有圆形黑斑,一端有黑色圆形孵化孔。  3.3 幼虫  初孵体背黑色如蚁,体长5~8mm,胸腹部各节有三对毛瘤,毛瘤上有4~8根黑色刺状刚毛、气门线灰白色。2龄幼虫体长14~16mm,体背黑色、胸腹各节毛瘤黑色,其上生黑色刺状刚毛、间有1~2根白色长毛,气门线淡绿色。3龄幼虫长20~3

6、2mm,体上出现白色散生长毛。4龄体长35~45mm,体背黑色。5龄体长55~70mm,体上白色长毛显著增加,毛瘤白色,气门绿色,气门下线黄色。体背全为白色,腹面黄绿色,有黑斑,体毛白色、毛瘤上的白色长毛,中间有1~2根黑色长毛或4~6根黑色短刺状刚毛。6龄幼虫体长80~110mm、头黄褐色、体背灰白色,腹面绿色、间有不规则黄黑斑,体背多生白色长毛,毛瘤周围黄色。  3.4 蛹  蛹黄褐色、雌蛹大,长50mm,雄蛹小,长35mm,腹部4、5、6节后缘暗褐色,形成3条相同的环带,腹末两侧各有1束臀刺,每束7枚。  4 生物

7、学特征  4.1 生活史  该虫在柞水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场所多为树干3m以下的树皮裂缝,树枝分叉处,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经过5次蜕皮,6个龄级,老熟幼虫6月中下旬结束化蛹,成虫8月下同,各虫态出现的时间有明显差别。海拔每升高100m,各虫态初始时间推迟约10d。  4.2 生活习性  4.2.1 成虫期 羽化的成虫灰褐色、翅纵褶,约经1h后逐渐伸开,展翅后当晚或次晚即进行交尾,雌蛾腹部大而沉重,交尾时四肢作飞舞状,交尾3~4次,每次10min左右,交尾后经过12h开始产卵,产卵量100~300粒(多为2

8、00粒左右),产卵时成虫爬在树干上,腹部紧贴树皮裂缝,将卵产于树皮裂缝中,少数卵产在茧内蛹壳里,成虫有趋光性,白天静伏于蛹茧附近蔽荫处,傍晚活动,飞翔力弱。  4.2.2 卵期 卵初产为灰褐色,排列不规则,有块状、堆状排列,卵与卵相互紧贴,每个卵块20 粒左右,卵期240~250d,卵孵化率96%。  4.2.3 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