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

释迦牟尼 ——佛

ID:20101064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释迦牟尼  ——佛_第1页
释迦牟尼  ——佛_第2页
释迦牟尼  ——佛_第3页
释迦牟尼  ——佛_第4页
释迦牟尼  ——佛_第5页
资源描述:

《释迦牟尼 ——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释迦牟尼一、今天为何了解探讨释迦牟尼/佛?印象?神秘逃避现实生活不适合于竞争社会佛?不是人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的一种认识,一种修养,一种信仰。1、可借鉴。借鉴这种认识,启示自己的认识;借鉴这种修养,启示自己的修养;借鉴这种信仰,启示自己的信仰。2、可沟通与佛教徒沟通;与有佛教修养的人沟通;借助佛教知识与人沟通。认识沟通;修养沟通;信仰沟通。二、释迦牟尼从人到佛,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是谁?有其人吗?佛是何意?释迦牟尼怎么从人变成佛?怎么创立佛教的?佛教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基本义理是什么?阅读文献:《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

2、]玄奘法师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公元384-417年,鸠摩罗什(Kumārajira)译《六祖坛经》(《坛经》),[唐]慧能(638-713),《大思想家·佛陀》《佛教三字经》《俗语佛源》,赵朴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宗教词典》梵文Vajracchedikā-prajnāpāramitā-sūtra基本问题: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万物的本质?人生是怎样的?原因?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现实人生:无常、无我、苦(生老病死)苦因:惑——贪嗔痴业——身口意业报生死轮回摆脱痛苦之路:依经律论三藏修戒定慧三学(改变俗世俗欲俗识)

3、超欲、色、无色三界达度涅槃之境(解脱、超脱;到彼岸;空)《般若心经》(被看作佛经总括)336字[唐]玄奘法师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

4、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五蕴:色、受、想、行、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因缘所生,本身并非实有。“四大皆空”,由四大构成的万物亦空。对心(心性)的价值?心静且净。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大眼界,大胸襟)常:变化永恒常在(大常)乐:没有痛苦,充满欢乐(大乐)(孔颜之乐)我:法身(以佛法成身,或身有一切佛法。大我。泰戈尔)(华

5、罗庚牛爱唐僧)净:断除一切烦恼(大净)弥勒佛佛陀(Buddha)梵文,觉,觉悟,觉者,觉悟者。小乘自觉,大乘(菩萨)不仅自觉,更求“觉他”,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是终极目标。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空,空观一种世界观,一种智慧,破执,破僵。大心量,大追求,大格局,大气象,大事业。东晋—唐朝,六个译本,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梵文音译,妙智慧,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完整的大智慧。金刚:般若如金刚般坚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超越生死而达度解脱之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指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

6、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六根六尘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无所不舍持戒:不罪忍:心不动(动不如静)精进:身心不懈怠定:(禅定,Dhyana),静虑,《大学》,不乱不昧,专注一境。三调(调身/息/心)智慧:(般若)一切法不住,不执,不著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

7、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须菩提(Subhūti):善见,号称“解空第一”本来面目与人的认识的矛盾如基督教也认为人的智慧有限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变的世界,变的对待:不执,不执著,不固执,不僵化Change悟:顿悟(慧能)渐悟(神秀)如来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根,根性:一个人原有的禀赋、品性。觉悟之基础。所谓“劣根性”。三、如何学佛?释迦牟尼对我们的启示1.读佛学经典,悟佛教精髓2.借鉴认识、修养、信仰3.沟通认识、修养、信仰悟:顿悟(慧能)渐悟(神秀)如来五眼:

8、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根,根性:变的世界,变的对待:不执,不执著,不固执,不僵化本来面目六根六尘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无所不舍持戒:不罪忍:心不动(动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