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思表示瑕疵

论意思表示瑕疵

ID:20132351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7

论意思表示瑕疵_第1页
论意思表示瑕疵_第2页
论意思表示瑕疵_第3页
论意思表示瑕疵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意思表示瑕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意思表示瑕疵在民法的体系中,法律行为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意思表示制度作为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既是法律行为效力的根据,也是法律行为价值评价的基点,它保证了社会中交易安全的有效进行。但不是每一个法律行为都能顺利的经历成立并且生效的过程,其中,必然会有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行为,这是难以避免的。那么,为了尽快确定意思表示及所为的法律行为的效力,就要制定一个有关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规则。  一、意思表示瑕疵制度概述  关于意思表示的概念,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彭万林学者认为“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图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过程”;王利明学者认为:“

2、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魏振瀛学者认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郭明瑞学者认为“意思表示是指民事行为的行为人将其实施民事行为的目的以一定得方式表现于外部。”本文以下的论述中,采用最后一种观点。  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的意思不是其自由形成的或者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瑕疵可分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和意思与表示不自由两种情形。    二、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及其效力  (一)意思表示不一致及其效力  意思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内心意思

3、与外在的表示出现差异。不一致的情形可分为两类:  1、故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  表意人明知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进行意思表示的,即表意人的意思欠缺是故意造成的。它分为两种情形:  (1)真意保留  也称为“心中保留”,是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心中的真意,对外表示与真意不同意义的意思。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原则上仍然有效,动机错误原则上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之所以有效,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但是,如果相对人明知表意人为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则该意思表示无效。  (2)虚伪表示  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进行的虚假的表示。虚伪表示是无效的,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

4、人。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在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虚伪表示一律无效;二是在对第三人的效力上,虚伪表示原则上无效,但善意第三人原则上可以主张行为无效,也可主张行为有效。  2、无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  是指表意人不知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进行表示的,即表意人的意思欠缺是过失造成的。分为两种情况:  (1)错误  表意人不知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进行意思表示的,即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欠缺为表意人所不知晓。错误是最常见的意思表示瑕疵,正因为它常见,所以如果每个错误都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那么交易安全必然受到影响。只有在一定情形下,允许根据表意人的真意做出不利于相对人的法律后果。  关于错

5、误的法律效力的规定,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于错误的意思表示,表意人自意思表示之后1年内可以撤销,但对第三人或者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由此可见,错误不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由它产生的法律行为的性质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可撤销即表示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已经发生了。  (2)误传  是指意思表示的内容因传达人或者传达机构传达而导致的错误。表意人通过传达人或者传达机构(例如邮电局)传达意思表示的,传达人或者传达机构未必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有时会出现误传的现象。误传在法律上的效力与错误是相同的。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及其效力  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指

6、因他人不当干涉而做出的意思表示,从而使意思表示具有瑕疵。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表意人在意思表示受到不当干涉时,意思表示不应完全发生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不自由分为两种情形:  1、欺诈  是指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表意人陷入错误判断而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关于欺诈的法律效力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对当事人的来说,当欺诈人是法律关系一方的当事人时,则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当欺诈人是法律关系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时,如果相对人明知事实的,或者应当知道事实的,则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否则不能撤销意思表示,如果没有相对人的,表意人即可撤销意思表示。(2)对第三

7、人来说,表意人因被欺诈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撤销权能否对抗第三人,取决于第三人是否具有善意。  2、胁迫  是指以不法加害相威胁,迫使表意人在恐惧的情况下做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因被胁迫而作出的任何意思表示,均可撤销;被欺诈而作出的意思表示,部分可以撤销。撤销因被胁迫而作出的意思表示,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一点与被欺诈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是不同的。    三、我国意思表示瑕疵制度的完善  首先,关于意思表示瑕疵形态的法律规定应当更加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瑕疵形态都大量存在,但是由于法律对此类情况没有明确规定,给司法实务带来处理上的困难。例如误传,目前在《民法通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