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网瘾远离手机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

ID:20134223

大小:845.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0-08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_第1页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_第2页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_第3页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_第4页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拒绝网瘾远离手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拒绝网瘾远离手机---六(4)班主题班会七嘴八舌话上网谈谈上网的利与弊!请结合身边的例子谈谈上网的利与弊。网络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提起双刃剑,我们心中自然浮现出英雄与魔鬼的形象。英雄提剑行侠仗义,是一把神剑;魔鬼手中的剑是灾星,走到哪儿哪儿就遭殃,是一把魔剑。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也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我们应怎样利用网络,发挥它的积极作用?1、首先,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2、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

2、信息,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御不良诱惑。3、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网络的负面影响过分迷恋网上聊天、游戏或不良网:1、造成精神颓废,荒废学业;2,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人际交往;3,造成经济负担;4,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网痴”十大标准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无法控制上网; 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5、一上网就能忘掉种种不愉快; 6、上网比上学更重要; 7、为上

3、网宁愿放弃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 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新闻回放案例二: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新闻回放案例三:2003年4月17日,三个12-14岁的学生因上网没钱,将一个看大门的老人打死,抢走67元钱。作案后,回到网吧继续上网。新闻回放案例七:2003年7月14日,某市的一个15岁的青年因上网成瘾,整天迷恋于网络游戏,平时少言寡语,精神呆滞

4、,长时间逃学。其母见儿子如此沉迷,多次劝阻无效,同其父商量好后,将儿子锁在家中。五日后,这个青年因网瘾大发,开始焦躁不安,同其母争吵几句后,便将其母杀死,造成血案。对手机说:“no!”形形色色的手机辩一辩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1、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2、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利的方面:3、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

5、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4、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5、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6、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7、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1.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04年高考在湖北潜江,石首,南漳都发生了利用手机舞弊的事,再如电白高考舞弊案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做得越来

6、越巧妙,如将耳机绑在袖子里,考试时将手靠近耳机佯装思考,实质在听通过手机传来的答案.女生则更方便了,有的干脆将耳机戴在耳朵上再用长发遮住,监考老师很难发现.此外,学生打手机说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特别是部分厌学的学生,明明在网吧玩游戏,他却谎称在学校复习功课.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无论是作弊,说谎还是发虚假短信都是不诚信的表现,如不及时制止和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严重危害.弊的方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

7、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2,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然而,这又是一个缺乏行为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

8、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眼看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已有媒体惊呼"谁来杀短信黄毒",却又都苦于缺乏有力的对策.据调查约有79%的学生说他们用来进行"文字调情".有74%的学生每周发送10多条信息,44%的学生发送20多条信息.3.扰乱课堂纪律课堂上经常会有手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的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