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ID:20140025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0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_第1页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_第2页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_第3页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_第4页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用悬念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悬念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技巧.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惦念或想象,激发人们的兴趣,产生一种非了解个水落石出不可的紧迫心情.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竞争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想,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根据教材恰如其分地运用“悬念”,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由提出问题开始.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学生“疑”,教

2、师就要激“疑”,激“疑”就要设“疑”.  如:在讲“平方根”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请问同学们,大象和蚂蚁的体重一样吗?同学们肯定会回答:不一样.这时教师说:我能使大象和蚂蚁的体重一样重.此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吃惊,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接着说:你们信不信?我来演算给你们看,请你们找出其中的错误.于是,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的思维,寻求新知识.  设蚂蚁的体重为x克,大象的体重为y克,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a克,则  xy=2a.  两边同乘以(x-y),得(x+y)(x-y)=2a(x-y),  即x2-y2=2a(x-y),  可变形为x2-2ax=y2-2ay,

3、  两边都加上a2,得(x-a)2=(y-a)2,  两边开平方,得x-a=y-a,  所以x=y.  这样,蚂蚁和大象就一样重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错误呢?同学们带着问题反复观察,一时也找不出原因.这时,老师趁机指出:问题就出在平方根上.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方根的问题.  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奇怪现象感到非常惊讶,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出在哪里,因此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样一来,学生对平方根的概念及重要性终生难忘,以后碰到这类问题就能避免错误了.  二、示“美”  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无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呢?原因之一是老师和学生都囿于严密的逻辑推理,繁杂计算,程序化解题,教师没有展示数

4、学内在的美,用美的思想去开启数学真理,用美的方法去发展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如:学习特殊角正弦值、余弦值时,学生刚接触,较容易记错,我将30°,45°,60°的正弦值、余弦值列成表格.  然后让学生寻找记忆规律,发现从上到下,正弦值规律:分母全是2,分子分别是1,,;余弦值规律:分母也是2,分子分别是,,1.学生发现了数学美,欣赏了数学美,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学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增,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更高.  三、用“错”  用错就是设置出错、知错、改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5、  如: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2m-1)x+m+1=0有不相等的实数根?学生容易由Δ>0求得m>-,而遗漏了m-1≠0的条件.通过类似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巧“问”  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造成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希望解决的心理,激起学生思维浪花,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巧妙的提问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  如讲完“圆周长”后,提问学生:“某人沿地球赤道走一周,他的头和脚经过的路程是否一样?”学生都对该问题感到惊奇,头和脚同时所经过的路程能不一样吗?引起他们纷纷争议的兴趣,这样可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加深了学生的

6、印象,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求“变”  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一道题抓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举一反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  如图1,OA是⊙O的半径,以OA为直径的⊙C与⊙O的弦AB相交于点D,求证:点D是AB的中点.  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可从以下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交流:  (1)在⊙C中,AC=OC,若AD=BD成立,可连接CD,OB,根据三角形中线定理,则有CD∥OB,从而证得∠ADC=∠ABO即可.  (2)如图2,延长AO交⊙O于点E,连接OD,BE.由于AO=E

7、O,若AD=BD成立,则有OD∥BE.由“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从而证得∠ADO=∠ABE=90°即可.  (3)如图3,因为AB是⊙O的弦,欲证D是AB的中点,根据垂径定理,连接OD,证得OD⊥AB即可.  六、留“味”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在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学生年龄特征是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