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

ID:20192525

大小:11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11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_第1页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_第2页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_第3页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_第4页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王金良汪新义杜东红综述概述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acquiredbilateralnevusofOta-likemacules,ABNOMs)由Hori[1]在1984年首次报道,故又称Hori氏痣(nevusofHori)。另外,本病还被称为颧部褐青色痣(nevusfusco-caeruleuszygomaticus)。多见于20岁以后的女性,在双颧颊部出现成簇的灰褐色、灰蓝色斑疹。虽然发病率较高,但往往被误认为黄褐斑、太田痣等。一般脱色药物无效,皮肤磨削术和QS激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流行病学据

2、台湾学者Sun[2]调查,本病发病率约为0.8%,多见于20岁以上的女性,男女之比为1:6,白种人很少发病。在日本,本病占美容皮肤病的7.5%。Lam[3]报道32例患ABNOMs的中国妇女均患病于20岁以后,绝大部分发生在接近30岁时。泰国学者Kunachak报道了140例,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25岁,大部分在20岁以后发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Hori[4]认为可能是表皮或毛囊壁的黑色素细胞迁移至真皮,或者是因为某些因素激活了原来即存在于真皮的潜伏的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而发病,这些激活因素可能是真皮的炎症、紫外线、雌激素。由于本病男

3、女发病比例悬殊、妊娠时可能发病或使原来的皮疹加重,所以认为雌激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可能也是发病因素之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颧部成簇的的色素斑疹,斑的直径为1-3mm,成灰褐色、灰蓝色或深褐色。双侧对称分布,不累及粘膜。除颧部外,还可能累及颞部、鼻根部、鼻翼、眼睑、前额。皮疹随年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日光照射、妊娠可使病情加重。临床表现图1颧部成簇的的灰褐色色素斑,部分融合,每个斑的直径为1-3mm,双侧对称分布,同时累及鼻翼。临床表现Kunachak[5]报道320例ABNOMs皮损分布如下:仅累及颧部300例颧部+颞部8例颧部+鼻翼

4、+鼻根7例颧部+颞部+鼻翼+鼻根+前额5例病理变化真皮乳头层和网状浅层散在的色素细胞,本病色素细胞所在位置比太田痣表浅,所以皮肤磨削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有的学者[6]发现本病表皮变薄,基底层色素增加,并认为病例上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本病在激光治疗后比太田痣更易出现色素沉着。病理变化图2真皮乳头层和网状浅层散在的色素细胞,表皮变薄,基底层色素增加。鉴别诊断太田痣:发病较早,一般为单侧,皮损多呈褐色、青灰、蓝、或紫色斑片,分布于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往往伴有粘膜受累(巩膜、结合膜、鼻腔及口腔)。少数双侧分布的太田痣几乎总是有粘膜受累。而ABNOM

5、s发病晚,双侧对称分布,皮损为成簇分布的点状灰褐色、灰蓝色或深褐色斑疹,从不累及粘膜。在病理上,太田痣的色素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真皮全层,而ABNOMs色素细胞仅存在于真皮浅层。鉴别诊断黄褐斑:为淡褐色斑片,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及上唇等部位皮损色素程度较为一致,病理上表现为表皮色素沉着,真皮内仅有色素颗粒或嗜色素细胞。治疗由于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为真皮内存在病理性的色素细胞,所以一般脱色药物如:氢醌、维甲酸等治疗无效,但可配合其它治疗措施,预防炎症后色素沉着。冷冻治疗Hori[4]于1988年首先报道用冷冻治疗本病,但容易留疤及色素脱失,不易

6、被病人接受。皮肤磨削术1996年,Kunachak[5]等用皮肤磨削术治疗320例病人,310例(97%)完全消退,其余的10人(3%)仅有少量色素残留(5%),随访1-7年无复发,副作用是色素沉着和红斑。QS激光基于选择性激光分解理论的Q开关激光可有效地治疗太田痣,许多专家使用这类激光治疗ABNOM取得了较好的疗效。QS激光1999年Kunachak[7]采用Qs红宝石激光(波长694nm,脉宽25ns,能量密度7-10J/cm2,光斑直径2-5mm,)治疗140例ABNOMs患者,治疗间隔时间1-6周平均2.2周,治疗次数1-6次,平均2

7、.3次,结果所有病人色素消退80-98%。有10例出现术后色素沉着,5例(3.6%)出现可逆性色素减退斑,3例(2.1%)为持久性色素减退斑。QS激光Lam采用755nm的Qs翠绿宝石激光治疗,能量密度为8J/cm2,光斑直径3mm,治疗间隔时间平均为33天,经2-11次,平均7次治疗,80%的病人取得大于50%色素消退,其中28%的患者痊愈,大部分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部分病人出现色素减退。2000年QS激光Kunachak[8]报道了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70例病人,除2例病人失访外,其余68例经2至5次(平均2.8次)治疗均获治愈

8、,他采用的能量密度为8-10J/cm2,光斑直径为2或4mm,经3-4年的随访,无一复发,副作用主要是暂时性色素沉着,发生率为50%,未出现疤痕形成或皮肤质地改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