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课标本)2.

看雪(课标本)2.

ID:20226252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1

看雪(课标本)2._第1页
看雪(课标本)2._第2页
看雪(课标本)2._第3页
资源描述:

《看雪(课标本)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看雪(课标本)2.  《看雪》一文写老师给台湾小学生讲述儿时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到北京看雪欲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同胞渴望同欢乐,寓意深刻。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中真情,可按如下设计教学。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2.学生猜出谜底后,让他们谈雪,老师提问:  ①你见过雪吧?在哪里看到的  ②你玩过雪吗?怎样玩?好玩吗  当学生触及这些问题时,学习兴趣被激活,特别是听了某些同学的现身说法,产生了到北方看雪的欲望。此时,学生的

2、情感就和文中台湾小孩子一样:能看到真的雪,真好!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3.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二、比、读、嬉结合,探索课文结构及段意  (一)比较两幅插图,说出各自表达的意思  1.投影文中插图1,让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幅图上画有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幅图中画有用棉花做成的雪景,很多小孩站在商店橱窗前看用棉花做的雪景。  投影文中插图2,同样让学生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幅图画有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北方孩子尽情玩雪的场景。  2.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我国台湾省和北京的位置。老师说明:我国台湾省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

3、很少下雪,所以台湾的孩子很难看到雪。  3.比较两幅插图。  老师问:哪幅图画的是台湾小朋友,哪幅图画的是北京小朋友?哪里的小朋友看的是真雪景?哪里的小朋友玩到真雪  让学生说说两幅图的异同。  (二)读熟、读懂课文,领悟段意  1.教师示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当读到很难、惊奇、深情等词语时,语气、表情、动作要协调配合,让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悟词意。  2.学生读。学生模仿老师朗读。  3.重点读。让学生重点读文中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指导朗读四个问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北京离这儿远吗?您什么时候能带我们  到北京看看真的雪呢?从而完成课后第4题的训练任务。  4.认识

4、文章结构,悟出段意。  ①讨论:文中哪些段是写插图1的?哪些段是写插图2的  ②图文对照,认真朗读。  ③卡片游戏,进行四素句训练,帮助学生领悟段意。  A.卡片准备:  1(什么时候)过春节的时候  2(谁)孩子们  3(在哪里)在商店的橱窗里  4(干什么)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B.游戏方法:任选四个学生上讲台拿卡片1、2、3、4。  老师说:1234,排好队。  拿卡片学生说:你看你看,我是谁  台下学生说:我懂我懂,你是谁。学生们读出卡片所组合的句子: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C.老师有意地变换卡片位置,重复上述游戏。通过这样训练,学生逐渐明白:时、地

5、、人位置变换,若事位置不变,句子意思不改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得到训练,理解句子、领悟段意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倒数第三自然段也可以进行类似训练。  三、演、议结合,感悟文中真情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台湾学生,进行师生对话,再讨论,利于学生理解台湾小学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和海峡两岸小朋友希望同欢乐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台湾小学生,练习文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  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师生一同站起,游客一边观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导游解说: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们家到北京

6、来看雪。每年春节前后,北京常常下大雪,满天雪花飞舞,把整个北京城妆点得更加美丽。你看,地面上已铺了厚厚的雪,踩上去软绵绵的,大家说像什么?树上披上了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朋友们,尽情地玩雪吧!(此时,录像中正播放孩子们尽情玩雪的情景。  2.大家议一议: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议论,让学生明白:表演表达了台湾小学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  3.播放录像,师生共同观赏北京雪景。  4.当孩子们仍沉浸在美妙雪景之中时,教师趁机说:遗憾的是台湾的小朋友们没能来看雪,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有的说:台湾小朋友,欢迎你们到北京来。  有的说:我想和你们打雪仗。  有的说

7、:我想和你们在雪地里照个相。  [编后  低年级学生喜动不喜静,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设计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卢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课堂教学导入,课文结构及段意的分析,到最后的演议结合,都刻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起来,真正体现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这样的教学,学生有兴趣,收效大,而教师不用苦苦地满堂灌,当然好。[这篇文章来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