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

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

ID:20227096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_第1页
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_第2页
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_第3页
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考研传播学考前必会的50题1、美国传播学产生的学科和历史背景、早期思想(芝加哥学派、早期新闻学、宣传学等)。  2、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施拉姆提出的四大奠基人等)及其主要成就与观点。  3、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等)。  4、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人物(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马尔库塞、威廉斯、霍尔、菲斯克、席勒等)及其主要观点  5、传播学批判学派相关的主要概念(文化霸权、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编码-解码理论、媒介帝国主义等)。  6、美国经验学派与欧洲批判学派之比较及其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考察。  7、传播的技

2、术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英尼斯、麦克卢汉、梅洛维茨、贝尼格、莱文森等)。  8、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等)  9、传播学的定性研究方法(焦点小组访谈、民族志方法、话语分析等)。  10、人类传播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传播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大众传播与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电子网络媒体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之崛起)。  11、美国经验学派对传播模式研究的三个阶段(线性、控制论、系统论)及其代表性模式。  12、“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信息、熵、反馈、系统及其规律)、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对传播研究的影响。  13、不

3、同的传播类型及其互动关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4、传统的大众传播的功能理论。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同角度分析大众传播的具体功能。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当前热点问题(禽流感与新闻报道、政务公开与信息透明、知情权与民主发展、社会危机与政府公关等、创意经济与信息传播产业改革等)。  15、宣传、舆论、新闻、广告及其关系辨析。常见的宣传技巧。舆论监督以及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现实。新闻改革与新闻业热点问题(新闻腐败、新闻法制、体制变革等)。广告与新闻媒体、大众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广告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虚假广告)。  16、把关与把关人理论、制约把关的各种要素。从这

4、一理论看西方新闻传播的镜子理论和客观性原则。运用把关理论分析网络传播中的把关行为及其新特点。  17、施拉姆等人提出的四种传播制度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这一理论的评价和修正。如何评价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传播制度现状及其变革趋势?  18、当今全球媒介产业改革的主要趋势(新自由主义的放松规制潮流)。我国传播产业改革的历程与现实问题(行业资源整合与调整)。  19、符号学及其主要概念。符号学方法与文本分析。  20、媒介产品的大众文化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传播内容的现实问题(大众传播娱乐化发展、传播内容个性化和小众化趋势、电视真人秀等现象)。  21、媒介产品的产制问题。结合实际阐述互文性的概

5、念及其在文化传播产业中的实践。  22、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如何看待媒介技术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为什么说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是错误的?如何据此评价麦克卢汉等人的技术主义倾向?  23、当今网络等传播新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之间的关系。网络传播呈现出的技术特征,及其对传统传播形态的冲击。传统传播形态是如何适应这种挑战的?(了解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社区、论坛;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它们对人类传播的影响和启示等)。  24、网络媒体兴起后的传播新格局对传播学研究提出的挑战。传播学如何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做出调整以回应这种挑战?  25、受众权利的内涵。当前

6、我国受众权利发展的现状。  26、几种主要的受众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民主参与论、文化规范论等)。  27、不同学派的受众观之发展历程及其比较(经验学派的早期被动受众观到后期的受众权利观和受众需要理论、批判学派中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研究不同的受众观)。  28、需要与满足研究的基本主张。如何评价这一研究?  29、受众的社会心理研究相关问题(受众的选择性行为、分众化的现代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等)。  30、传播效果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理论和时代背景。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代表性研究案例)。  31、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论、发展过程、主要观点以及如何评价?议程设置与舆论监督、舆

7、论引导之比较。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实际的传播现象。  32、沉默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何评价这一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反螺旋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如网络传播中的情形)。  33、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何评价这一理论?结合实际,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传播暴力、大众消费文化、媒介意识形态等传播现象。  34、知识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修正。如何评价这一研究?结合实际,谈谈这一理论的政治学、社会学意义。  35、霍夫兰等人的说服研究的主要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