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

ID:20230231

大小:28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1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_第1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_第2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_第3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_第4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史传体的古文,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近些年考查热度降温的情况下,仍占有较高的比例。09年高考18套卷子中,10套卷子均考察了史传体的古文。因此高三学生在备考时,要做好史传体古文的备考准备。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

2、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一、如何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

3、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9-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

4、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

5、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

6、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7、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9-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

8、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