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ID:20235709

大小:6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1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_第1页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_第2页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_第3页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_第4页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跨世纪文论话语的两难处境与重建吁求【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论的重建步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积淀已日显成熟和厚重,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其间,不乏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等等的冲突与两难抉择。而且,后现代主义带来的多元共生思潮和读图时代的迅猛君临,几乎颠覆了既有的话语方式与学科体系,我们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超越困境、重建文论话语体系,进而建立拥有当代发言权和世界影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学派?张荣翼新着《冲突与重建》从文论视野、本体辨认与建设立场等方面进行了跨世纪反思与重构。这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努

2、力的方向。【关键词】跨世纪文论;比较视野;《冲突与重建》;视野焦虑;本体之思;建设立场大约自王国维始,西学东渐明显加速,中国文论开始告别传统,并逐步启动现代化旅程。这种具备“重建”意味的现代化旅程,其潜在使命在于建构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文论话语,从而实现与西方话语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然而,这种现代性诉求恰恰导致了百年中国文论的失语——自身品格逐渐迷失在中国传统与西方时尚的罅隙里。因而,如何重建依然是当下文论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值此多元共生时代,文论重建愈显复杂,“去中心主义”特征对中国气派存在着解构危险,信

3、息全球化、媒介电子化的趋向也使文论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表明,我们往往热衷于对于新问题、新概念的追捧,而较少认真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这种从众和浮躁的世俗化倾向,显然制约着文论重建的现代化步伐。如今,很多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呼吁重提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荣翼的《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以下简称张着)适时面世。张着对当下文论研究与重建的理论困境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辨析,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为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与发展提供了有益

4、的启示。视野焦虑:全球化与中华性全球化浪潮为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带来了新的冲击,同时也为新世纪的文论重建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冲突,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根本特征之一,本质上加深了中国文论重建的两难处境。这缘自全球化对文化行为的双重影响。张着指出,全球化进程对于文化的强力影响可能促进文化发展,也可能造成很大伤害。全球化使得文化传播交流变得迅疾,但其一体化则势必造成文化的单一性,从而缺乏竞争性。但从整体文化发展进程来说,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我们注意到,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5、,文化间的对话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美国拍摄的《花木兰》与中国本土的《花木兰》之间有明显的意义误差,这源于文化的异质性,无可非议。问题是,这种文化对话方式是否对弱势文化产生伤害?而且,当对《花木兰》美国式的解读再返还到中国时,其隐含的价值取向、生活准则等以全面渗透的方式几乎重构了本土式的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当下全球化及其语境中的传媒帝国主义或文化霸权。因此,一个平等的、开放的文化空间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良性发展的前提。事实表明,全球化的“一体化”往往是西方化,这种现状因东方经济与文化的相对滞后而很难

6、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孟繁华等学者看到了这种处境。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改变了日常生活方式,为每个人从集体意志中抽离出来提供了可能,个人的重要性得以强调;另一方面,我们因此而又纳入了另外一种价值观,不得不屈从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于是,认同的问题、身份的问题又成了困扰我们的挥之不去的矛盾或焦虑。因此,对于处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我国学者来说,我们仍是全球化话语的“局外人”。[1](P206)在身份问题、亚民族和超民族问题、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关系问题等诸多焦虑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得到倡扬,如对批评本土化和汉语化的推崇。但也

7、有学者认为,上述提法潜藏着民族自卑心理。这种自卑以及由此而来的片面自尊往往会使得汉语批评走向狭隘、封闭的民族主义。张颐武则认为,我们有关“全球化”的看法往往是矛盾的。全球化一方面成了解决我们面对的许多问题的终极幻想,“共有文明”的浪漫表述掩盖“全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将全球化陌生化了,认为中国距现代化还十分遥远,因而简单否定“全球化”的存在,或者用一种刻板的所谓“民粹”关切抗拒全球化。[2](P68)鉴于此,王宁希望我们应具备既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同时又不受制于全球化的胸襟,即顺应国际潮流,与之沟通

8、对话而非人为对立。[3](P153)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张着以为,摒弃外来文化是鸵鸟伎俩,但中国的自身特色和自我立场亦即“中华性”显然是基本出发点。“现代性中包含着西方性,它以一种貌似公允的世界性的面目出现,但实际上对于非西方的广大民众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他者’的眼光和描述。强调中华性,就是强调具有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立场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凝聚力”。[4](P132)张着进而指出,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