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

ID:20262643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9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_第1页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_第2页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丁树栋1,管恩兰2(1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262200;2山东省诸城市和平药店总店,262200)【摘要】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旦出现阴阳偏颇就会发生病变。然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和临床辨证论治方面,重视脾阴虚,正确认识脾阴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

2、医;脾阴虚;认识;重视1脾阴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脾阴乃相对脾阳而言,它为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物质基础。是滋养濡润脏腑的精微物质,在运化、升清、统血之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的作用。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脾气不濡”的的提法;《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张仲景对脾阴论治较多,《伤寒论》指出胃热不仅伤胃肠之津,还能制约于脾,使脾不能正常为胃行其津液,传输它脏,致脾不得其养,是为脾约证。朱丹溪认为:“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

3、阴也,属土……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丹溪心法》)。张锡纯指出:“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医学衷中参西录》)。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辅助脾阳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有脾阴的滋养脾阳方能发挥其升运功能。二是濡养脏腑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阴在脾阳的推动下输布于其他脏腑。“肝得此阴……心血得济,心神得养,心火得降。”“肺得此阴……肃降有权,以保清肃。”“肾

4、得此阴,肾精得充,生生不息”[1]。2脾阴虚的病因脾阴虚乃机体阴虚的表现之一。其成因复杂,归纳如下:2.1饮食不当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过度,暴饮暴食等致积热渐生,耗伤阴液。过饥,摄入不足,致脾阴乏源而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2.2劳倦过度诸虚劳损可化火,耗伤阴液,伤及脾阳。“劳倦伤脾,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顾松圆《医镜》)2.3情志因素思则气结,气结则郁而化火,火盛则伤阴,故忧思伤脾。2.4他脏损脾脾为孤脏,五脏皆由脾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他藏阴虚必波及

5、脾脏。2.5乱投医药过用辛辣刚燥之品,或误用汉、吐、下法耗伤胃阴,进而损及脾阴,导致脾胃阴虚。2.6阳病及阴脾阳虚也可导致脾阴虚。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阳水谷无以化生阴精,可致脾阴亏虚。3脾阴虚之临床表现3.1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偏废不用,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涩等为特征。现代名医蒲辅周曾概括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3.2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

6、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3.3脾主四肢,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若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临床常见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纳亢,多见于体弱抑郁之人或小儿因饮食损伤脾胃,日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3.4脾阴既亏,化源不及,则不能滋润肺金,导致肺阴亏虚,肺

7、阴素亏,或久咳久嗽,哮喘久作,子盗母气,又耗脾阴,而致脾肺阴虚。临床常见:纳食减少,食后腹胀,手足烦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燥失音,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舌光少津,脉细而数。3.5肺气行,则津液流通贯注,百脉增荣;肺气燥,则津液不行,百脉失养。脾阴既亏,化源不及,则上不能滋润肺金,肺失宣降,郁热内生,阴虚肺燥,不能行津液于下,久则产生痿癖。《局方发挥》有言:“肺金体燥而居上。脾土性湿而居下,肺热(燥)则不能管摄一身,脾(阴)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临床常见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乏力,纳减食少,

8、腹胀,口干,便结,舌干少津,脉细而数。4脾阴虚治疗脾虚的治疗《内经》中早已明确提出其治疗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确定补脾当以甘味为主,而甘又分为甘温、甘平、甘凉、甘寒、甘淡等。又因脾恶湿,故滋脾阴不能与滋他脏之阴同法。唐荣川在《阴阳水火气血论》中说:“李东恒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2]。其具体治疗方法归纳如下:4.1甘淡实脾法甘能补脾阴,伍以淡药以渗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