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

ID:20283768

大小:7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2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_第1页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_第2页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_第3页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_第4页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一、民族危機下之鐵路建設與西北經濟和國防     1.孫中山的鐵路建設計劃與開發西北  孫中山先生對交通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認識甚早。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中,孫氏力促請政府除了要重視“船堅砲利、壘固兵強”外,更必須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盡其流。”孫氏詳細分析前三者後,在“貨能盡其流”部分中,指出舟車為近世商務發展之憑藉,並認為鐵路較輪船更重要。他說:   “所謂貨暢其流者,在關卡之無阻難,保商之有善法,多輪船鐵    道之載運也。……故西人於水則輪船無所不通,五洋四海

2、,恍    若戶庭。……於陸則鐵道縱橫,四通八達。凡輪船所不至,有    輪車以濟之,其利較輪船為尤溥。……數十年來,泰西各國,    雖山僻之區,亦行鐵軌,故其貨物能轉輸利便,運接靈速,遇    一方之困,而四境濟之。雖有荒旱之災,而無飢饉之患。……    無鐵路之國,動輒掣肘,比之癱瘓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視鐵    路為命脈矣,豈特便商賈之載運而已哉?”[1]根據此段文字,可確實知道孫氏在此時已高度重視鐵路的功能與優點,並將它視為經濟發展的利器。此外,他亦批評清政府修築鐵道“先通於關外,而不急於繁富之區”的錯誤。他主張先在“繁富之區如粵

3、、港、蘇、滬、津、通等處”築路,“路一成而效立見,可以利轉輸,可以利富戶,”便能力謀推廣,“商股必多,而國家亦易為力。”[2]此種招商興路的構想,在當時或較為實用。數年後,他在〈支那現勢地圖跋〉中, 亦在地圖中亦將鐵路資料收入。[3]孫氏在民元憶述此事,提及“僕曾首繪學生應用之中國地圖,精神所注視者,為內部之幹路,幸而亦有助於變易時人耳目之小效,於是京漢、津浦、粵漢、川漢等之幹路問題,人人視為重要矣。”[4]由此可知,孫氏在鐵路建設問題上,極為留心。他日後提出龐大的鐵路計劃,實在是多年研究之成果,故其內容規模宏大,超脫群倫,足為路界之先導。

4、  其後,孫中山先生忙於革命活動,對鐵路建設缺乏專論。但是,他每到各處,均廣收圖籍,以為日後之用,並且自言“留心比較世界之鐵道,實偏有所嗜。”[5]所以,在1911年底回到香港後,他便立即提出“必須各省府州縣,皆築有鐵路,以便利交通,使土地出產可以輸出,”[6]並強調中國缺乏資金,必須借外債。他認為:   “滿清借貸之弊竇,第一則喪失之主權,第二浪用無度,第三必    須抵押。若新政府借外債,則一不失主權,二不用抵押,三利    息甚輕。……且借貸築路之便宜,乃在借債可以分段而築,易    於告成,計六年之內,自可本利清償,路為我有矣。若以

5、我之    資本,則十數年後可築成,吃虧必大。至還債之法,則道路一    經開通,物產既暢流,田土必漲價,將來由新政府征取(引者    按:即平均地權之實行),民必不以為病,而債可立還矣。”[7]簡單對比一下孫氏上述談話與甲午前後的主張,已經有所變化,特別是由“招商築路”變為“借債築路”的資金籌措方式。這可能是因為民國政府即將成立,孫氏以共和政府的立場上,提出與在清政權管治下的不同策略。同時,孫氏當時常常提及中國是個窮國,招商集股所得的效果和所需的時間,當較借債為差。此外,在償付築路費用方面,孫氏希望利用“核定地價、漲價歸公”的方法來處理。

6、要實行這個方法,條件是建立一個新的民主政府,以代替“朕即國家”的專制政體。這在當時是即將實現的。總之,在不同的條件下,孫氏往往根據實際環境修訂他的意見。因此,我們雖然發現孫氏的構想時常改變,但此絕不足以詬病孫氏,因為客觀條件若已改變,便必須針對此新條件而作出適當的回應,絕不能刻舟求劍,延誤大局。沈渭濱指出孫中山“在反清革命同時,已醞釀發展交通、改造中國之計劃。……尤其自十九世紀下半葉起,西方各國在中國紛起奪取路權,國人誓死抗爭,路權與國運之關係日趨明顯,故孫氏視鐵路為一國命脈之所在,……為促進國家富強、民生發達之首著。”[8]他贊揚孫氏的“

7、交通區域思想,較之洋務人物局限於一隅之地,尤為高瞻遠矚,具有更寬廣之戰略眼光。”[9]  其後,孫中山先生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表示專制時代即將結束,展望前途,建設事業刻不容緩。就政治方面而言,必須“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並提出五大政務方針: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及財政之統一。其中,關於種族與領土之統一兩者,關係於民族主義最鉅。其文曰: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    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昌首    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對於清廷為脫離,對

8、於各省為聯合,    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    斯經緯周於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10]在民族及領土統一的基礎上,中國才能有健全的發展,免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