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ID:20286793

大小:5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1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_第1页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_第2页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_第3页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_第4页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_第5页
资源描述:

《13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3 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许多寄生虫感染均伴有外周血及局部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以组织(血)内寄生的血吸虫、肺吸虫、丝虫、旋毛虫、猪囊虫和棘球蝴的感染及内脏幼虫移行症较为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成分,但常作为一种效应细胞与特异性抗体和(或)其它非特异性成分一起,对侵入的寄生虫起杀伤作用,参与寄生虫肉芽肿的形成以局限来自寄生虫的毒性物质,并对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起调节作用,同时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13.1 嗜酸性粒细胞的来源及其主要特征13.1.l 来源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在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及多谱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lineage-cotony-stimulatingfactor,multi-CSF)作用下,由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EOS在骨髓内成熟后停留3~4天,进入血液数小时后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在肠道及呼吸道固有结缔组织中尤为多见。EOS在结缔组织中存活时间为8~2天。EOS在人体全身各组织分布数量的比例是300(骨髓):1(血液):100~300(结缔组织)。13.1.2 主要特征13.1.2.1 

3、表面受体-3细胞表面C3bi受体(CR3)和低亲和力IgE受体(FcεRⅡ)的表达,从而增强IgE依赖的EOS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且以剂量依赖方式激活效应细胞的细胞毒性。13.1.2.2颗粒在EOS中,EOS的颗粒最具特征性意义。人体EOS的颗粒有三种类型,即:13.1.2.2.1特异性颗粒此颗粒呈椭圆形,长径0.5~1.5μm、宽径0.3~1.0μm。在成熟EOS中约有20个左右。具双层膜,内含电子致密的结晶状髓质。结晶的周围有电子密度低的基质。故常称为类结晶颗粒。13.1.2.2.2小颗粒此种颗粒较小,直径为0.1~0.5μm,圆形,

4、有膜包绕,内容均匀。富含酸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而在特异性颗粒中,很少含此两种酶类。13.l.2.2.3包含体较典型的结晶颗粒稍大,看不到确切的包围膜和特征性的结晶状髓质,偶见有电子致密的物质呈离心式样如阳光四射状,故称包含体。这种颗粒在患各种疾病伴发EOS增多症病人的EOS中常可见到。 组织化学分析,颗粒髓质中含有主要碱性蛋白(majorbasicprotein,MBP),颗粒基质则含有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cprotein,ECP)酸球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neurotoxin,EDN)及酸

5、球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peroxidase,EPO)等毒性蛋白质。对侵入的病原体包括寄生虫及机体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另外颗粒中尚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酯酶D等,参与对I型变态反应的调节。13.1.2.3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性EOS是可活动的,能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炎症区域。EOS具有趋化性,并且是其附着、吞噬寄生物的先决条件。对EOS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即酸球趋化因子(eosinophilchemotacticfactor,ECF),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13.1.2.3.1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趋化性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可产生

6、C3a、C5a、C567对EOS有趋化作用,称之为补体衍生的酸球趋化因子(eosinophilchemotacticfactorderivedfromcornplement,ECF-C)。13.1.2.3.2过敏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趋化性物质 (i)过敏症的酸球趋化因子(eosinophilchemotacticfactorofanaphylaxis,ECF-A)此种物质见于人、豚鼠和大白鼠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在活体,它与C5a同时存在有协同使EOS趋化的作用。它的氨基酸序列为缬-甘-丝-谷和丙-甘-丝-谷,人工合成的这种多肽类已证实有EOS趋化活性

7、,且与高度纯化的天然ECF-A具有相同的选择性和趋化能力。EOS与ECF-A或C5a培育后,出现EOS对继续用这种ECF的反应性减弱,称之为EOS的灭活。用ECF桝较用C5a的EOS的灭活作用更完全和迅速。这提供了一种对游走细胞的捕获机制学说,即细胞被吸引到趋化因子存在部位后,由于对进一步的趋化性刺激无反应而留在炎症部位。 (ii)组织胺(histamine) (iii)脂性酸球趋化因子(lipidECF)由肥大细胞所释放,在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脂氧酶产物如白三烯B4(LTB4)、过氧化羟花生四烯酸(5-HPETE)、羟花生四烯酸(5桯ETE、12-HET

8、E)等均对EOS有趋化性。13.1.2.3.3由淋巴细胞释放的趋化物质 (i)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