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ID:20287069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_第1页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_第2页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_第3页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_第4页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补正【摘要】目的通过对李时珍《本草纲目》植物释名部分的研究,指出其植物命名探求中存在的误释。方法运用科学的语源学研究方法,并结合现代生物学验证法,对错误的植物释名进行补正。结果李时珍的植物释名存在比附字形、望文生训,错用声训,误以修辞义为命名义等错误方法。结论《本草纲目》植物释名尽管存在误释,但其可信率达65.8%,其植物命名研究已经达到当时最高水平。【关键词】《本草纲目》植物命名错误方法Abstract:ObjectiveTopointouttheinginpendiumofMateriaMedicaethodofetym

2、ologicalstudybinedodernbiologicalvalidationmethodinginvestigation.ResultsThereexistmanyethodsinLiShizhen'splant-naminginvestigation:plant-namingiseaningoftheplantnamesisingreason.ConclusionThereexistsomeinginLiShizhen'spendiumofMateriaMedica,buttheconfidencerateisupto65.8%andth

3、estudyofplant-naminghadalreadyreachedaveryhighlevelatthattime.KeyofMateriaMedica;Plant-naming;ethods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历史上收录植物名最为集中的一部著作,对于植物命名研究史来说,最为难得的是它专门列有“释名”部分。“释名”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李时珍之子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所说的“正始”,即正名,正其名义之始,也就是说,解释某种药物名的命名缘由。这对于传统训诂学、语义学、语源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正如钱超尘评价的:“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4、植物学家和诗人,在他的药学和植物学著作中,广泛运用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方法,给文献语义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他在训诂上的成就,集中地体现在《本草纲目·释名》中。李时珍之‘释名’是继汉刘成国《释名》之后又一部探讨语源及相关名物训诂的重要著作。〔1〕”李时珍在探求植物得名时,大量运用训诂学方法,包括形训、声训、义训,所以在释名时每有收获,或諟正前人之谬,或独创自家之说。今仅举二例:稗乃禾之卑贱者也,故字从卑(谷二“稗”〔2〕)。按,此说近是。稗,古人认为是禾的分支。《说文·禾部》:“稗,禾别也。”段玉裁注:“谓禾类而别于禾也。”《左传·定公十年》:

5、“若其不具,用秕稗也。”杜预注:“稗,草之似谷者。”稗为禾之分支,故有“禾之卑贱者”之说,引申为微小、非正式之义。稗,犹、裨,皆有次要、分支之义。稗、,并母支部;裨,帮母支部。并帮旁纽,支部叠韵。,黍的分支。《说文·黍部》:“,黍属也。”段玉裁注:“禾之别为稗,黍之属为,言别而属见,言属而别亦见。之于黍犹稗之于禾也。”《广韵·卦韵》:“,黍属。”裨,次等的礼服,衣的分支。《说文·衣部》:“裨,衣别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衣别也,从衣,卑声。犹禾之稗,黍之也。”《仪礼·觐礼》:“侯氏裨冕。”郑玄注:“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榧亦作

6、棑,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谓之榧(果三“榧实”〔2〕)。按,榧即香榧,俗呼榧子树。夏纬锳言:“罗愿《尔雅翼》云:‘榧,似煔(杉)而材光,文彩如柏,古谓文木,通作棐。’盖榧或棐之为名,当取义于斐—斐者有文彩之貌,谓其木材之有文彩耳〔3〕。”今榧树的树皮淡黄灰色、深褐色或灰褐色,并有不规则的纵裂,外表看来较有文彩,是以为名。但由于当时学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李时珍对汉语植物命名探求时存在着比附字形、望文生训,错用声训,误以修辞义为命名义等现象,造成误释。下面我们对此问题进行分类说明,并就某些植物释名作一补正,以求教于方家学者。1比附字形、望文生训把文字与词

7、音混淆,分解字形,曲说字义,这种错误方法在训诂学上称为“望文生义”。这种训诂痼疾应肇始于王安石的《字说》,陆佃与罗愿并将其“发扬光大”。其释名途径不外乎两条:其一,凡形声字皆解为会意字,然后对其声符本身所含意义进行穿凿附会;其二,偶以声训穿凿字义〔1〕。刘又辛曾引沈兼士的话批评道:“一切说之以会意之法,蹈空凭臆,舍实证而尚独断,故学者多非之〔4〕。”汉语训诂学上这种“比附字形”的错误方法与欧洲语源学史上出现过的“语源谬论”(etymologicalfallacy)非常相似,前苏联柯杜霍夫(KoдyxoB.И)的《普通语言学》曾有记载:“古希腊罗马的词

8、源学并没有科学价值,因为它们是建立在语音的字母的符号之上,把词作随意的分解和比附的。摹拟声音和内心活动被看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