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ID:20307758

大小:1.57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0-12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_第1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_第2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_第3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_第4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定义:性味辛凉,以疏散风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风热表证的药物,称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 归经:肺 功效:疏散风热,发汗作用较缓和.适应证: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另:某些药物具有清头目,利咽喉,宣肺止咳,透疹等作用,故还可用治风热目疾,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薄荷薄荷《新修本草》命名:原名菝苛,薄荷为其之音讹.别名:南薄荷,薄苛,升阳菜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茎叶入药.产地: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采集炮制:收获期因地而异,一年可采收2-3次.单用其叶—薄

2、荷叶,偏于发汗解表 单用其茎—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处方用名:南薄荷——主产于我国南方.苏薄荷——产于江苏苏州,为道地药材性味:辛凉 归经:肺,肝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分析:辛以发散 入肺经走肌表—疏散风热,透发麻疹 凉以清热 入肝经疏散肝经风热以清利头目 清轻凉散 入肺经疏散肺经风热以利咽喉 味辛行气入肝经—行肝经气滞而疏肝解郁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病在卫分)薄荷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故可治疗.常配伍银花,连翘,牛蒡子,如银翘散. 2,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病因病理:风热之邪,犯于肝经,循经炎目,或犯于肺经,内灼肺脏,上蒸咽喉.薄荷辛凉入肺,肝二经,可

3、疏散肝,肺二经风热,清头目,利咽喉,以疗诸证.风热上攻,目赤肿痛,多配合桑叶,菊花.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甘草,荆芥.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病因病理:风热束表,疹出不畅.本品质轻宣散,有宣毒透疹之功,可治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方如透疹汤.常与荆芥,蝉蜕,牛子配伍.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病因病理:情志不遂,肝气郁滞 薄荷具疏肝解郁之功,常与柴胡,白芍配伍,如逍遥散.用量用法:3~6g,煎服,宜后下.使用注意:有退乳的副作用,哺乳期妇女不能多用.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用.药物成分:含挥发油.药理实验: 1,兴奋中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使机体散

4、热增加,故有发汗解热作用. 2,兴奋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制止肠内异常发酵,有制腐作用.按语:薄荷味辛主散,性凉清热,质轻升浮,能疏散在上在表之风热.入肺经疏肌表之风热而透疹;散上焦之风热而利咽;入肝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行肝经气滞而解郁.故为疏散风热的要药,疏肝解郁的佳品.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肝郁气滞等.★★葛根《本经》命名:入药用野葛的根,故名.别名:干葛,粉葛,甘葛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质藤本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入药.产地:全国各地均产.生于山坡,山沟,或杂木林中.采集炮制;秋冬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煨用.用法:生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用于

5、表证和麻疹初期,热病口渴.煨用—凉散之性已减,升阳止泻力强,用以脾虚泄泻.葛根粉—生葛根经水磨而澄清的淀粉(甘而大寒)生津止渴作用强于葛根. 《圣惠方》:葛根粉粥,取葛根同米拌匀煮粥食之,治疗胸中热闷,渴而烦躁.性昧:甘,辛,凉.归经:脾,胃经.功效: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解肌:缓解肌肉的强直疼痛,解除肌肉肌肤之热邪 通过发散表邪,缓解表邪引起的项背部肌肉不适感.分析:味辛发散 入脾经(脾主肌肉)-清散肌表肌肉之热 性凉清热而解肌退热,透发麻疹 性凉清热 入胃经—清胃热—热清津生渴止—味甘益阴生津止渴 葛根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胃腑之热,表里热清,津液自生.轻扬升举—入脾胃—

6、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应用: 1.外感发热,头痛项强.本品既发散表邪,又能解肌退热.外感表证,邪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等证,常与柴胡,石膏等同用,以疏散风热,清解热邪,如柴葛解肌汤.风寒表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者,可配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药,如葛根汤.葛根善治项背强痛(脊柱头项有发紧,疼痛感觉)多因寒邪入侵肌腠,肌腠闭塞,汗不得外泄,内热亦不得外泄,灼伤津液,是筋脉失养.拘急而致项背强痛. 2.麻疹不透.病因病理;邪热郁闭,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有透发麻疹之功,因可治疗,尤其是麻疹不出,兼有发热,口渴者,效果更好.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芍药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葛根10g,升麻6

7、g,白芍6g,甘草3g水煎服,治小儿痘疹初期,未透者. 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凉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胃气上行而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烦渴,常与芦根,天花粉等清热生津之品同用.治内热消渴,(现代医学糖尿病)常与天花粉,麦冬等养阴生津药配伍,如玉泉丸.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挟热下利—里热挟表热而引起下利.症见:形寒身热,心下(胃脘部)痞硬,腹泻不止,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