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ID:20341204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_第1页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_第2页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2、第1 [摘要]儒学所关注、关怀、讨论的问题向有广泛性和深刻性。儒学在宇宙领域、人类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生活领域内的思想精神领域这三大构成上享有它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性”(普遍性),并且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它的空间传播和生活渗透也的确是“世界性”的。如何回应全球浪潮(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已经是儒学现代转生的根本困境;而“因革损益”地发展儒学和“旧邦新命”地振兴儒学文化已是儒学和儒学文化的基本使命。故置身于世界与投身于生活的儒学,对传统菁华的传承与海外思想文明的汲取并转换成自我话语(消化之),是

3、儒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儒学;世界;宇宙;开放;生活;转生;文化儒学“世界”一词源于汉译佛经,本义同于“宇宙”。唐代转译的天竺《楞严经》第四卷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先秦《尸子》佚文以及汉代蒙书《三苍》佚文皆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谓“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谓“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唐代成玄英疏《庄子·齐物论》等篇时也作如是观。可见,“世界”、“宇宙”两词的本义一直是相通或相同的,“世”、“宙”指时间,“界”、“宇”指空间,两词都是指时间

4、、空间的无限性或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即存在);进而,它又衍变成对“普遍性”、“普适性”、“现世性”(当下性)的一种哲学指称或抽象叙述。儒学的世界性“儒学的世界性”,是指儒学所关注、关怀、讨论的问题的普遍性(广泛性、深刻性)。——如果儒学的创立真的从孔子开始算起的话(是否如此可存疑讨论),那么孔子所秉承和传授的“六艺”之学,无论作为初级教育的“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还是作为高级教育的“大六艺”(《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种经术),它们的构成都足以说明儒学所关注的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因而,孔

5、子的思想学说亦只有在“六艺”尤“六经”的构成体系里,才能得到充足的理解和阐释;任何偏于一隅而忽略其他的解释和发展,都可能在深化孔子思想学说的同时,偏离孔子原有的思想理路与精神本貌。(《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韩非子·显学》:“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1、任何一种深层的文化或文明,都会对整个宇宙的存在提出终极性的解释框架,并在理论叙述上完成它的逻辑闭合性。作为人类文明大系的中华文化,其主流的学术即儒学,同样表现了这样一种认知上的宇宙情怀与理论上的终极追求,并在《易

6、》学“宇宙三才”的深刻叙述框架下(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天德,地德,人德),展开它的宇宙观及该宇宙观下的详细之学术演绎。所以在最高层次上,儒学所关注的问题的普遍性,首先就在于儒学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学术广泛性(与“天地人”三才相应,宏大叙事的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心),此正古人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意味之所在。当然,早期儒学它那学术上“天文、地理、人事”的全面关注只表明儒学对世界问题有无所不涉的传统,并不表明后世儒学未曾深化和发展,更不意味着后人要以坚守儒学的混沌“一体性”来反对

7、儒学的具体深化。(有深化就必有分化,《庄子·应帝王》曰“七窍凿而浑沌死”,《庄子·天下》曰“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2、儒学不仅有“天、地、人”的广泛关注与宏大叙事从而散发出它独特的哲学意味与哲学形式,而且儒学在天文、地理背景下围绕“人事”所展开的大规模的学术进路与学术成就,也表明儒学所关注、关怀、讨论的问题的普遍性。——如何来概括儒学在社会生活领域方面(“人事”)的学术内容呢?敝以为早期儒学即先秦、秦汉儒学自有它非常周密而恰切的几个概念可概括之,那就是《礼记·乐记》中“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的“礼乐刑

8、政”四字。(“礼乐刑政”的“刑”以及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中的“刑”,其本字当是“■”[井+刂],“■”是作为一般律令、律例的“灋”[法],不同于刑刭、刑杀、刑戮或现“刑法”的“刑”;许慎《说文解字》、徐锴《说文解字繫传》以及清代小字学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严可均等,都对此有详证的考辩,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十三章中也予以了认同,详待另文专述。)孔子说“人道政为大”(《礼记·哀公问》、《大戴礼·哀公问》)和“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礼记·哀公问》),早期儒家的思想学

9、说不仅忠实于中华史三代以来“礼乐文明”的基本特征而重视礼乐或礼乐化的生存,而且早期儒家对作为一般律例的“■”以及“政以行之”的“政”,也予以了足够的学术重视,并在理论上将对政治清明的追求诉诸于法治框架的支持……后世儒学尤宋明儒学则不仅将本有“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