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ID:20345209

大小:3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9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_第1页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_第2页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_第3页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_第4页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知识讲解]  1.聚落的形成  (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分类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

2、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知识讲解]  1.聚落的形成  (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分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2)乡村的形成  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演变: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范围逐渐扩大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划的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3)城市的起源  出现: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  形成的物质基础  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

4、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  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2.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与城市区位  城市主要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  分布在平原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热带城市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  分布在高原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

5、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  (3)河流与城市区位  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  沿河城市区位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

6、干流汇合处  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世界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中国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5)交通与城市区位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株洲

7、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市成为铁路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可以看出:株洲市是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开通后而形成的城市,故称“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  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