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ID:20350726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_第1页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_第2页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_第3页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_第4页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内容摘要: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的增量概念,对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状、利弊即原因的分析都要立足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起飞这一特殊阶段,在发展中探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选择。关键词:中等收入者比重现状路径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不仅是针对经济转轨及改革深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的积极对策,更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正是其中的难点和关键,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扩大中等收入者

2、比重的涵义解析1.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出及其内涵针对两极分化的趋势,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功能,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此之前他也多次强调,要形成“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1]也就是沃尔夫森所讲的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按水平分布呈橄榄形或菱形,处在两端的社会成员收入水平分别相当高和相当低,而社会的中间层是一个“大肚子”。[2]中等收入者不同于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是静态的存量概念,而中等收入者是动态的增量概念。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在向共同

3、富裕发展过渡进程中的现期选择,包括三方面的涵义:在宏观层面上,整个社会的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在中观层面上,特别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占少数,较发达的地区占多数。在微观层面上,某一特定的地区、城市内的中等收入人群要占多数。2.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新的补充和具体深化,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政策指导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在现实层面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可“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4、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1],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3.中等收入者比重适当的动态评判标准判断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方法与衡量收入分配差距有很大的联系,一般来讲,收入分配差距越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越小,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例如,基尼系数可以较方便地以一个数值来反映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状况,但是不能表示出各个组层的收入差距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相对来说,“五分法”更能较好地反映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比重。“五分法”即把全部家户或人口分为最低收入、次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五个分层组,每组各占家户或人口总数的

5、20%。我们可以把中间三组的收入份额之和与整体收入份额之比称为中收系数,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等收入者比重现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收系数不等于中等收入者的实际比重,因为中等收入者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只有用按人口计算处于中间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中等收入者的合理比重即中收系数的合理值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成熟过程中,中收系数在0.53左右,之后向信息化迈进的过程中,居民整体收入进一步增加,中收系数趋于下降,1995

6、年为0.489。[3]我国目前正在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收系数的合理值也是一个随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变动的动态标准,如果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都比较高,则中收系数可以低一些,但在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中收系数必须保持一个较高值。二、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状分析1.中等收入者比重阶段性相对过低这里所讲的阶段性相对过低有双重涵义,一是从横向比较来看,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导致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相对过低。例如,1995年美国的中收系数为0.489,1999年中国

7、的中收系数为0.547,反而高于美国,但是,1995年一个单身美国人和一个三口之家的贫困线(povertythreshold)分别为7763美元和12158美元,[4]在国际上属较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居民正常的消费基本可得到满足,而我国200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70元,我们的中收系数较高是建立在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和高收入人群过于集中的基础之上的,这导致拥有有效需求能力和稳定心态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较低。二是从纵向比较来看,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幅慢于高收入者比重的增

8、加,1986至1999年,10%的最高收入户的收入就增长了8倍,[5]远远高于中低收入层的增长,而且这种趋势还没有明显缓和的迹象,这使中等收入者比重趋于降低。2.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负面影响(1)消费倾向降低,有效需求不足。随着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趋于降低,平均消费倾向也就降低。目前国内需求中有效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