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ID:20353986

大小:6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09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_第1页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_第2页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_第3页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_第4页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内容摘要]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不时冒出“汉话汉说”、“回到思想史”的声音,“去哲学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然而,这一风气实质已忽视了中国精神传统中的哲学存在,使儒学放弃了回应西方哲学的主动性,并剥夺了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力。仅仅迷执于自己的话语系统,片面强调一旦走出自己的话语系统就不是其自身而失去了效用则必然导致话语依赖和不同哲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儒学并不应拒绝抽象化、普遍化的哲学提升。[关键词]儒学哲学话语系统Abstract:InrecentlyresearchesofConfucius,therearesomeargumentsthat“Chinesec

2、anonlyspeakChinese”,andthat“gobacktothehistoryofChinesethinking”,etc.,anyphilosophicalcontents伴随强势文明的向外输出,西方哲学不断对弱势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构成话语霸权,甚至是超级话语霸权。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被迫接受并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本土哲学当然也未能幸免于被宰制、被误读的命运。中国哲学开始陷入长期的失语状态,它无法用属于自己的并具有悠久历史的话语系统表达自己的思维理念。在西方哲学的世界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欧洲表述了亚洲。欧洲是强大的,有自我表述的能力;而亚洲则是虚弱的,不能表述自己,而

3、只能被西方所表述。西方世界听不到中国哲学的声音,即使能够听到仍然只是被西方人改造过的所谓中国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实际组成部分,儒学当然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主要表现为,在国外,儒学被翻译成西方文字之后,使得西方人只能够在他们的语境中理解儒学,儒学被曲解、误解的可能性也在增大。而在国内,一方面,儒学的经典著作出现了大量的现代汉语译本,越来越多的国人无法直接通过古籍原典而接触儒学,解读儒学。另一方面,在业内,儒学被来源于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所诠释,不论是否属于儒学自身的思维内容(西方的、宗教的、文化的或别的什么)统统塞进儒学的大口袋里来,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西方飘来的任何一派思想、

4、一种思潮都可以在儒学的领地上随意耕耘一番。儒学的主体精神面临着失落、缺位的危险。于是,在富有责任心、使命意识或担当感的儒学研究者那里,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焦虑,即用西方哲学的理路来诠释中国儒学,极容易导致要么是片面强调哲学的普遍性而压低了儒学,要么是片面强调儒学思想的特殊性而抬高儒学。连牟宗三的哲学创作都难以在这二者之间维持一种合理的张力,在一般的儒学研究者那里就更显得更为艰难了。始终为目前儒学研究者们所无法承受一个事实是,他们时刻为之奉献的事业竟然是一个既背离了儒学的思想传统又得不到西方哲学家认可的思想怪物。这足以让他们的理想追求陷入窘迫并感到尴尬。儒学的失语状况固然有必要予以纠正,

5、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纠正。在目前中国的儒学研究者内部,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便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一、“汉话汉说”与“回到思想史”面对儒学的失语状况,一些儒学研究者从纯洁儒学话语系统、追寻原始化儒学研究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主张“汉话汉说”,乃至从儒学的哲学探索中直接撤回而退居到思想史研究中去。我们已经闻到了一股“去哲学化”的气息。所谓“汉话汉说”及“汉话胡说”之类的观点与主张已呈现出诸多不适切性。因为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已经很难对中国人及其存在方式做所谓“汉”、“胡”式的鉴定与划分了。一切呈现都已经发生了中、西、古、今多种文化因子的交互影响与彼此作用。身份认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应该将一个本

6、来就已模糊化、不确定化的东西予以清晰化或一元化的界定,这就好比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说只有姬姓、姜姓、姚姓的中国人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搞儒学研究的人的思想方式已经很难保证属于纯真的中国学统了,在他们的前理解结构中无疑可以发现大量西方哲学的影响。谁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话语系统是最纯粹的“汉话”,即使你能够只用你自以为是纯粹的“汉话”来理解儒学问题,其实,你所使用的“汉话”也已经是经过西方语法结构改造过的现代汉语。在今天,你还能够用孔子的语言去解读《论语》吗?即使你能够用孔子的语言去解读《论语》,那么,在孔子之后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对《论语》的所有解读就不属于《论语》了吗?处于全球化运动中并被动地经受过西

7、方哲学话语清洗的儒学话语系统,要想自闭已经是绝对不可能的了,最初的“西方化”是不得已的,但应该成为我们不得不接受与面对的历史事实。用西方哲学去理解、诠释中国儒学,局部地、暂时地看,可能会对后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宰制与损伤,甚至还会伴有改头换面的误解和歪曲,但是最终却可以实现对儒学精神的创新诠释。即使此间出现诸如既不是西方哲学、又不是儒学的“四不象”也属正常,而不必大惊小怪。尽管它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传统中国的,但却始终是面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