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

ID:20366156

大小:3.77 MB

页数:127页

时间:2018-10-09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_第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_第2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_第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_第4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_第5页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字与书法》ppt课件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二单元2※汉字、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京剧等剧中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第7课汉字与书法■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书艺历程■印宗秦汉4导入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仓颉墓(位于河南省

2、虞城县固堆坡村)仓颉5一、文字的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2.商周时期:金文籀文刻画符号甲骨文4.秦朝:小篆文字混乱3.春秋战国时期:隶书5.东汉:许慎“六书理论”6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7陶器上的符号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8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陶器上的符号9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陶器上的符号10甲骨文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裂纹。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

3、兆纹附近。钻凿卜骨的工具11“众人协田”牛骨刻辞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日协田”的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甲骨文12商代狩猎甲骨文这是商代初期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卜骨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甲骨文13商王征伐牛骨刻辞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方国之一)的内容

4、。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甲骨文14刻干支表牛骨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计时方法被后代延用。甲骨文15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甲骨文16甲骨文中“象形字”“会意字”举例甲骨文17甲骨文18甲骨文19甲骨文20甲骨文21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甲骨文22甲骨文渔家乐舟来去生鱼酒归莫问方出射鹿月明古人而自鸡不fou学川朋为今用洋中百花齐放鸟山幽门老西陈出新东雨又商代中期的甲骨文‖23西周建立前,周人占卜甲骨,主要在陕

5、西岐山(即周原)出土。现在已发现甲骨约一万七千多片,有刻辞的甲骨二百九十片左右,共九百多字。它们为西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甲骨文24金文西周宣王时制作。陕西岐山出土。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497字。它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毛公鼎25大盂鼎铭文大盂鼎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

6、贵族盂的史实。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能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对待,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金文26散氏盘散氏盘铭文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清朝康乾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散国与矢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移付田地的

7、契约,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金文〒27书同文秦朝统一文字(以“马”、“安”两字为例)28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隶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书同文29甘肃《武威汉简》(隶书)书同文30汉字的演变(以“鱼”字为例)汉字的演变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31书艺历程32秦琅邪刻石(小篆)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邪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秦小篆和

8、汉隶书33秦绎山刻石(小篆)秦小篆和汉隶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其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延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34秦《泰山刻石》(局部)秦《泰山刻石》邮票秦小篆和汉隶书35汉代蔡邕《熹平石经》(隶书)《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石刻,立于东汉洛阳城南郊太学。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人正定儒学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