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

ID:20366179

大小:3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2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_第1页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_第2页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_第3页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_第4页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_树型_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2010年第1期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收稿日期】2009-11-20【作者简介】陈思琦(1981-),女,四川成都人,语言学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讲师。“树型”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陈思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积极传播,对外汉语特别是口语教学凸显出了其巨大的研究价值。对于第二语言教师及研究者来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时俱进地改良教学法和教学手段,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在对原有有效教学手段的归纳、总结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升出了

2、能将有效教学手段和应用实践充分融合起来的“树型”教学法,并讨论了其形成根源、理论依据、其与汉语口语教学的关系及优劣势,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树型 教学法 口语 应用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0)01-0082-04  一、“树型”教学法的产生根源“树型”教学法的产生,是经历了如下的思考过程的:其一:从实践中积累的较为有效的汉语口语教学手段,该如何将其融汇、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并列式的运用还是连续式的运用?传统的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的绝对主导的作用似乎限制了学生交际性口语能

3、力的培养;我们如自由会话、演讲训练等有效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要么草草收场,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交际环境中会遇到的各种表达方面的问题,要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各种交际性情景,视听感受也能得到较深的刺激以积累心理词汇,但教学任务却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师常常面临是信息量重要还是学生课堂口语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要这样的矛盾。那么,能否让学生自己占据口语课的绝对主动地位,教师只是起到“导向”和“牵引”的作用,更好地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呢?其二:正如我们所知,言语听辨、词汇提取、言语计划等心理学概念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有着规律性的作用,那么,

4、这些贯穿到课堂教学手段中的心理学概念该如何在课堂中发生作用?又该如何排列组合或融合贯通以达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教学法是教学手段的载体,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适当的改良,才能整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反过来说,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优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的产生。而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口语的教学质量。所以,对于教学法的改良的研究是教学手段研究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学手段研究的必然结果。那么,究竟怎样的教学法,才能较好地整合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目前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和种类众多,如何才能从这

5、些思维方法、基础理论、运用方式各不相同的教学法中甄选出最适应口语课82“树型”教学法及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加以应用呢?笔者通过深入地思考,探索出了“树型”口语教学法的概念,在下面的章节中,将予以全面论述:二、“建构主义”理论———“树型”口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个概念是由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他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时提出:儿童是在和周围的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由自身逐步搭建起来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和认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构建和发展的。在这个基础之上,研究者们将其发展成为建构主义的学

6、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行为过程,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孤立地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先根据自己已经内化了的知识构造出一个图式,然后根据这个图式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通过这种选择和加工,逐步搭建起新的知识系统和心理表征。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一定的场景之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引导和协作,利用学习的各种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取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这也就表明,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者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学习过程是新的和旧的知识建构经验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获取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或者教师传授了多少,而是取

7、决于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概念体系的能力。在这种知识意义的构建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给学习者设定的场景要尽可能的真实,这样才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要构建的知识的意义;第二是知识构建从始至终要有协作者的共同参与。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导下,相应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改进。它们多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利用交流、合作等形式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从而将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著名的“支架式教学法”、“随机进入式教学法”、“锚式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与协作的积极性,所有的学习任务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